
(1) [conform to;fit;suit]∶與存在的式樣、形式或标準一緻
符合标準
(2) [coincide]∶在本性、特性或作用上為一樣或一緻
他幹的工作符合他的愛好
(3) [accord with;tally with]∶在意見、意志或行動上一緻
符合要求
(1).謂符信之兩半契合。《漢書·文帝紀》“初與郡守為銅虎符” 顔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 宋 司馬光 《論夜開宮門狀》:“自監門衛大将軍以下,俱詣閤覆奏,禦注聽,即請合符門鑰。監門官司先嚴門仗,所開之門,内外并立隊燃炬火,對勘符合,然後開之。”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滇南 玀玀 俗無文書,官徵其賦,先與官刻木為符,以一畫當一,數百十兩錢分,以長短為差,畫訖,中分之,官執其半,屆期持而徵之,符合,不少遲欠也。”
(2).謂與符命、符兆相合。《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時議郎 耿育 上疏言……陛下聖德盛茂,所以符合於皇天也。”《魏書·天象志序》:“今以在天諸異鹹入《天象》,其應徵符合,隨而條載,無所顯驗則闕之雲。”
(3).相符;相合。 宋 司馬光 《看閱呂公著所陳利害劄子》:“今 公著 所陳,與臣所欲言者正相符合,蓋由天下之人皆欲如此。”《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承信 見二鏡符合,不覺悲泣失聲。” 巴金 《探索集·大鏡子》:“看看自己,想想自己,我的感覺,我的感情,都跟我的相貌相稱,也可以說是符合。”
“符合”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fú hé,主要表示事物之間在性質、标準或條件上的一緻性。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與标準或形式一緻
指某事物與既定的标準、規範或形式完全匹配。例如:“設計方案符合環保要求”“産品符合國際認證”。
内在特性或作用一緻
強調事物本質、功能或用途的適配性。例如:“他的性格符合教師職業需求”“實驗數據符合理論預期”。
意見或行動的統一性
表示觀點、決策或行為上的協調一緻。例如:“雙方達成符合共同利益的協議”。
“符合”最初指古代符信(如兵符)的兩半嚴絲合縫地對合()。後引申為事物之間的匹配關系,并擴展至抽象層面,如《漢書》中“符合於皇天”表示與天意相合,體現曆史語境中的“符命”思想。
“符合”的核心是通過一緻性體現事物間的適配關系,既可描述具體标準匹配,也可表達抽象層面的協調統一。其用法廣泛覆蓋日常、學術及曆史語境,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
《符合》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作動詞,表示事物相互適應、相互配合、相互符合。
漢字《符合》由「⺮」和「合」兩個部首組成。
「⺮」(zhú)是木頭部首,意味着與植物有關的事物。
「合」(hé)是右耳部首,意味着與合作、相互有關的事物。
《符合》一詞共有12個筆畫。
《符合》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出自《易經》:“天地之間,其封也。”表示事物之間的吻合、協調。
繁體字中《符合》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符合》的寫法有所不同,舊時把「⺮」寫成「茻」,即将橫杆拉長,出現在「合」的上方。
1. 他們的意見相互符合,《符合》了我們的預期。
2.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們的行動與目标相符合。
3. 隻有與市場需求相符合的産品,才能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1. 符合度:指事物之間相互匹配或協調的程度。
2. 符合性:指事物所具有的與其他事物相適應、相配合的性質或特征。
3. 符合條件:指滿足某一标準或要求。
1. 一緻:表示事物之間沒有出入,完全相同。
2. 和諧:表示事物之間相互協調、適應,形成整體的和睦狀态。
1. 不符:表示事物之間不相符、不合適或不協調。
2. 違反:表示違背原有規定、法律或準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