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知所措的意思、罔知所措的详细解释
罔知所措的解释
[be at a loss what to do] 面临窘危,茫然无所适从
详细解释
不知该怎么办。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胜 看了,吓得目睁口呆,罔知所措。” 明 张居正 《为故大学士高拱乞恩疏》:“臣等闻命震惊,罔知所措。”
词语分解
- 罔的解释 罔 ǎ 蒙蔽,诬: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骗)。欺罔。 无,没有: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无穷,久远)。置若罔闻。 古同“惘”,失意。 古同“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器具。 笔画数:
- 措的解释 措 ò 安放,安排:措手。措辞。措置。措身。 筹划办理:措施。措办。筹措。举措失当。 弃置:刑措。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罔知所措
释义
“罔知所措”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因突发状况或意外事件而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的状态。其中“罔”意为“无、不”,“知”即“知道”,“所措”指“采取的措施或办法”,整体意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强调面对困境时的茫然与慌乱。
出处与古典用例
该成语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群臣闻孙权降魏,皆罔知所措。”描述群臣听闻孙权降魏后束手无策的场面。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亦有类似用法,凸显人物在突发危机下的无措反应。
用法与语境
- 语义侧重:突出心理层面的慌乱,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表述。
- 典型场景:
- 突发危机:如“噩耗传来,众人罔知所措”。
- 重大变故:如“政策骤变,企业罔知所措”。
- 现代延伸:当代语境中可形容面对复杂问题(如技术革新、社会变革)时的适应困难,如“传统行业面对数字化转型罔知所措”。
近义辨析
- 手足无措:侧重动作慌乱(如“他紧张得手足无措”)。
- 茫然若失:强调精神恍惚(如“他听完消息后茫然若失”)。
- 六神无主:形容极度恐慌导致决策力丧失(如“火灾中居民六神无主”)。
权威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罔知所措”为“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
- 《汉语大词典》:引《三国演义》例证,释义“失方寸,无所适从”。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标注其文言色彩及心理状态描摹功能。
引证示例
“骤闻变故,阖家罔知所措,唯泣涕而已。”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
来源说明:释义及用例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古典例证引自《三国演义》《聊斋志志异》等原著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罔知所措”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wǎng zhī suǒ cuò,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指面临窘迫或突发情况时,因茫然无措而不知如何应对。常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失去方向、无法决断的状态。例如:
- 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
- 《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
2.结构分析
- 罔:否定词,意为“不”或“无”。
- 知:知道,了解。
- 所措:处置、应对的方法。
组合后字面意为“不知如何处置”,引申为慌乱无措。
3.出处与演变
- 最早见于唐代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后成为书面语中的固定表达。
- 明代《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沿用,强化了其形容“突发性慌乱”的语境。
4.近义词与用法
- 近义词:不知所措、手足无措、惊慌失措。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适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例如:“众人闻讯,皆罔知所措。”
5.例句扩展
- 《京本通俗小说》中:“张胜看了,吓得目睁口呆,罔知所措。”
- 现代用法可描述突发事件下的心理状态,如:“面对突如其来的质问,他一时罔知所措。”
该成语强调对突发状况的无力应对,带有古典文学色彩,多用于书面表达。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集。
别人正在浏览...
爱水百舍剥琢孢子背军鞭呼贬匿变衅秕敝波粼不扎城子崖遗址麤枝大叶打挟蹈机断缐鹞子俄罗斯放鞚归舷箍眼含渍好色不淫河路和悌降陟脚货酒牓鸠兹倨贵魁健枯笻篮筐了脱林皋流寇猛可里篾折子孽孽平头数潜身桥泄轻袅袅七祖拳局瑞异三折股为良医僧伽胝神奸巨蠹石火石绿十眠九坐霜蝶説分上听会脱口秀外野文舞小老爷息喘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