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甯靜安泰。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私寡欲。” 唐 楊發 《大音希聲賦》:“聲本無形,感物而會。生彼寂寞,歸乎靜泰。”
“靜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靜泰”指心境甯靜、平和安泰的狀态,由“靜”(平靜、安甯)和“泰”(安穩、舒適)兩字組合而成,強調内外環境的和諧統一。
二、字義分解與内涵
三、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嵇康的《養生論》:“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私寡欲。”唐代楊發在《大音希聲賦》中亦用“歸乎靜泰”形容聲音歸于寂然安甯的狀态。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哲理性語境,例如: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嵇康集》或唐代辭賦相關文獻。
《靜泰》是一個漢字詞組,意為安靜平和、心緒平穩的狀态。
《靜泰》的部首是“青”和“心”,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側。
在拆分筆畫方面,“青”字有8畫,“心”字有4畫。
《靜泰》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它的出現主要是通過象形形成的。“青”代表着藍天和綠色的大地,意味着靜谧甯靜。“心”字則是象形體,它代表着内心的情感、思想等。
《靜泰》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靜泰」。
在古時候,“靜泰”這個詞的寫法有所差異。根據曆史資料記載,“靜”字在古代可能寫作「靑」、「靖」,而“泰”字也有可能寫作「太」。
1. 在這個安靜的公園中,我感受到了身心的靜泰。
2. 小明通過冥想來找到内心的靜泰。
1. 靜心:指專心、集中精力。
2. 泰然:指鎮定、從容不迫。
3. 甯靜:指平靜、安甯。
4. 平和:指溫和、和諧。
1. 安甯:指平靜、沒有動蕩。
2. 平靜:指安靜、沒有波動。
3. 安詳:指心情甯靜、祥和。
1. 緊張:指緊張、不安甯。
2. 煽動:指煽動、動蕩不安。
3. 不安:指心情不穩定、焦慮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