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廟田的意思、廟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廟田的解釋

舊時寺、廟、庵、觀占有的土地。主要由官府撥給和信徒捐獻。廟田大都出租或雇工經營,所得用于祭祀和供養僧尼、道士或管廟人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廟田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由寺廟或宗教團體占有并管理的專用土地,主要用于維持宗教活動及僧侶生活開支。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其核心含義為"寺院所擁有的田地,通過地租收入供養僧衆"(來源:《漢語大詞典》1992年版)。這類田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見雛形,至唐宋形成制度化管理模式,《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其"多來源于皇室賞賜、信徒捐贈或自行墾殖"(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2000年版)。

作為宗教經濟的重要構成,廟田具有雙重屬性:既是維系宗教場所運營的物質基礎,又是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特殊表現形式。清代《戶部則例》明确規定其收益"專供修繕廟宇、置辦法器、齋醮香火等項支用"(來源: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檔案)。現代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延續了這一管理原則,要求宗教財産須用于與其宗旨相符的活動(來源: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2020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廟田”是中國古代宗教場所擁有的土地資源,其定義、來源及用途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廟田又稱“寺田”,指舊時寺廟、道觀、庵堂等宗教場所占有的土地,主要用于維持宗教活動及人員生計。這類土地通常享有國家免稅政策,且禁止買賣。

2. 土地來源

3. 經營與管理
廟田多采用出租或雇工經營模式,收入用于:

4. 曆史數據
據記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全國免稅的廟田、祭田等已達35萬餘畝,可見其規模之大。

總結
廟田是古代宗教經濟的重要支柱,兼具信仰與世俗功能,但也存在權力濫用的現象。更多細節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襃後窆措搏埴城建承露囊持久單誠丹情德齒洞知鬥将非熊符經夫須剛戾自用古賢暵旱哈什恨如頭醋黃氅浣濯會偶戒朝借觀吉利近着激涴蠲增狼顧盤庫濆淪平吞千妥萬當洽悅青崦穹岫生死長夜時幹釋文食指手書首戰告捷霜節水緑説參請烴基兔徑外制晚膳文燭五言下溜頭賢德娴都襄陽礮先手先笑後號小老婆息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