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微子之命》:“皇天眷佑,誕受厥命。”後因以“誕命”指接受天命。《後漢書·光武帝紀贊》:“ 光武 誕命,靈貺自甄。” 李賢 注:“誕,大也。《書》曰:‘誕膺天命。’”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我大 齊 之握機創歷,誕命建家。”
(2).頌布命令。 宋 宋祁 《和戎論》:“至乎皇朝誕命,疏俗來廷,而 匈奴 尚竊據 幽都 ,首鼠北鄙。”
"誕命"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典籍,其核心含義指"接受天命"或"誕生時所承之命",常見于對帝王将相或聖賢人物的描述。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包含雙重語義維度:一為"誕受天命",特指君主受命于天的神聖性;二為"誕生之命",強調人物降世時即肩負特殊使命的宿命論色彩。
從語源學考證,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孔穎達疏解"誕命"為"大命",指代重大天命。漢代班固在《白虎通義》中進一步闡釋:"王者必受命而後王,故曰誕命",強化了君權神授的政治哲學内涵。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誕命"逐漸衍生出三重引申義:①特指帝王即位诏書中的天命宣告;②文人雅士對自身文學使命的隱喻表達;③宗教文獻中神佛降世的宗教叙事。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該詞在《詩經》《楚辭》中的使用存在地域性差異,北方文獻多側重政治意涵,南方文獻則偏重哲學思考。
現代漢語使用中,"誕命"已成為罕用書面語,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籍校注及文學創作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歸入"曆史詞彙"類别,建議在當代文本中使用時需輔以語境說明。
“誕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接受天命(常見義)
源自《尚書·微子之命》:“皇天眷佑,誕受厥命。”指帝王或重要人物受上天之命,肩負使命。例如:
頒布命令(引申義)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發布重要指令,如宋代宋祁《和戎論》提到“皇朝誕命”,指朝廷頒布政令。
“誕”的含義:
“命”的含義:
指天命、命運或指令,結合“誕”形成複合詞,強化權威性。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尚書》《後漢書》等經典文獻。
霸臣笨伯博備測管陳乞車轝鋤剃達變噹啷定數抖漏沸波肥力腑冷怫郁膏鮮庋置韓娥漢幟何首烏回擊壺郎箋素焦爛郊望敬陳管見進序窘乏镌損屦舃匡懼老蚌生珠磊瑰不覉離離亮亮亂語胡言謾正檬果米瀾貧迫淺春潛夫前箸橋死輕躁棄置犬雞劬祿羣衆路綫柔豪羶芗少年先鋒營身首異處事核言直豕牢四祭桃李色土行嫌間潇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