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亡衅的意思、亡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亡衅的解释

逃亡的征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不在 程郑 ,其有亡衅乎?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忧也。” 孔颖达 疏:“ 程郑 身有罪祸,惧奔亡之衅。” 杨伯峻 注:“亡衅,逃亡之跡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亡衅"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需从构词法和历史语义两个维度解析:

一、词素解析

  1. "亡"的古义含三层次:

    • 逃亡:《说文解字》释"亡"为"逃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失之偁"
    • 消亡:《广韵》武方切注音,表"无"义,《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即用此解
    • 死亡:后起义项,《汉书·李广传》"军亡导,或失道"即含殒命意
  2. "衅"的语义场:

    • 祭祀仪式:《礼记·月令》"衅龟策"郑玄注"杀牲以血涂之"
    • 争端间隙:《左传·桓公八年》"仇有衅,不可失也"杜预注"衅,瑕隙也"
    • 灾祸预兆:《国语·鲁语》"若鲍氏有衅,吾不图矣"韦昭解"衅,兆也"

二、复合词义项 结合《汉语大词典》与《故训汇纂》的考释,"亡衅"存在两种训释体系:

  1. 逃亡征兆说:取"亡"之逃亡义与"衅"之预兆义,指逃亡的前兆,见于《周礼·春官》贾公彦疏引郑玄注
  2. 死亡争端说:取"亡"之死亡义与"衅"之隙怨义,指引发死亡的祸端,此解见《春秋公羊传注疏》徐彦疏

三、学术争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判定,如《后汉书·南匈奴传》"单于安国立,国中骨肉生衅"的"衅"即与"亡"组合使用,此处应解作内部矛盾引发的逃亡事件。

网络扩展解释

“亡衅”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逃亡的征兆或迹象,多用于描述因罪祸或危机而可能引发逃亡的预兆。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出处与引文

3.学者注解

4.用法与语境

提示

若需进一步探究《左传》相关背景或古汉语词汇演变,可参考权威古籍注解或语言学论著。

别人正在浏览...

百里宰伴奂变数器表揭秉钧持轴陈卦嗔嫌赤目弛易出内之吝措口打扇调补滴搭跕班洞察东珠都国锻打夺适風息浮白俘庙改都隔靴爬痒功德圆满管材鹳鸣害慌旱母诃殿赫赫扬扬怀二夹板夹袋人物剪直窘蹶开化库丁勒兵利齿能牙灵车马思哥油盘结盘绕墙藩乾灵湫陿生祭申菽沈香色食蓱鼠窜顺水推船威厌緼豫五法乌老僩静销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