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績和智略。《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觀士大夫之勤略,鈞獵者之所得獲。” 顔師古 注:“略,智略也。觀士之勤,大夫之略也。” 唐 李邕 《兖州曲阜孔子廟碑序》:“推下濟以君人,微勤略以勘亂。”
“勤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釋義
“勤”指勤奮、勤勉,強調行動上的努力;“略”指謀略、智略,側重策略的運用。組合後表示“既勤奮又善用智謀”,或指“勞績與智略的結合”。
2. 出處與經典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司馬相如傳》:“觀士大夫之勤略”,顔師古注解釋為“觀士之勤,大夫之略”。唐代李邕在碑文中亦用“微勤略以勘亂”描述兼具實幹與謀略的能力。
3. 應用場景
多用于褒義語境,如:
4. 結構特點
屬“形容詞+名詞”組合,體現“行動力與智慧并重”的複合概念,與單純強調勤奮(如“勤勉”)或謀略(如“韬略”)的詞彙形成區别。
總結
“勤略”既是對個人能力的全面肯定,也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知行合一”的推崇。其現代使用場景可延伸至職場、學術等領域,強調高效達成目标需兼備努力與策略。
《勤略》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勤”和“略”。
“勤”是指勤奮努力,勤于工作和學習。在先秦時期的金文中,“勤”字的形狀與現代相似,由四個筆畫組成。它的本義是指翻土、耕種的動作,所以也具有“勤勞”的含義。
“略”是指策略、計謀。它的上部是“田”字,下部是“各”字,表示各種各樣的策略和計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略”表示總結或摘要的意思。
《勤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别人的情況和心理,就無法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掌握一些在交際中行之有效的策略。
“勤略”的繁體字為“勤略”。繁體字在形狀上與簡體字相似,隻是有更多的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不同于現代,經過演變和發展,才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漢字字形。例如,“勤”的古代寫法是“㶶”,由14個筆畫組成;“略”的古代寫法是“畧”,由10個筆畫組成。與現代漢字相比,古代字的筆畫較多,形狀也有所不同。
下面是幾個示例句子,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勤略”這個詞:
以下是一些與“勤略”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勤略”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 反義詞 |
---|---|
策略 | 無計可施 |
謀略 | 無謀 |
智慧 | 愚笨 |
通過以上内容,您對于“勤略”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應有所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