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on the lookout (while conducting secret activities);keep watch]∶為進行秘密活動的人守望、觀察動靜
(2) [at the sight of sb.]∶瞻望并想見其風采
天下莫不望風而靡。——《漢書·杜欽傳》
(1).遠望;仰望。《文選·李陵<答蘇武書>》:“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 李周翰 注:“望風,謂遠望也。”《三國志·魏志·王粲傳》:“引其賢儁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風而願治。”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見公弱齡,便望風推服。” 清 錢謙益 《周玄昭授文林郎制》:“事計日而可觀,民望風而自理。”
(2).聽到風聲;見到動靜、氣勢。《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守令畏威明,多望風棄官。”《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有司望風,莫敢忤旨。” 宋 蘇轼 《黃州上文潞公書》:“禦史符下,就家取文書,州郡望風,遣吏發卒,圍船搜取,老幼幾怖死。” 清 馮桂芬 《振威将軍墓志銘》:“公既薨,賊氛轉熾,出沒 粵 、 閩 、 江 、 浙 諸海口,所至大小文武将吏率望風走,或餼牽迓境上。”
(3).謂平白無據。《魏書·元深傳》:“但以嫉臣之故,便欲望風排抑。”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謝上表》:“愚臣既不能低心曲就,輩流亦以望風怒臣。”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骈俪三》:“然文章繩尺,自有定論,未容以輩行先後望風輕訾。”
(4).為正在進行秘密活動的人觀察動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他不做賊,他在那裡代做賊的望風呢!” 峻青 《海嘯》第一章:“ 小馬 被分配在離海邊稍遠一點的蘆葦叢裡放哨望風。”
“望風”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顯著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為秘密活動觀察動靜(現代常用義)
指在他人進行隱蔽行動時,負責監視周圍環境、預警危險。例如:“小偷作案時,同夥在門外望風。”
遠望或仰望(古文常見義)
古文中多表示遠眺或敬仰他人風采。如《文選·李陵》中“望風懷想”即表達遙望遠方、心生思念。
察覺動靜或氣勢
形容因聽聞風聲或感知形勢而采取行動。例如《後漢書》記載官員因畏懼李膺的威嚴而“望風棄官”。
無根據的揣測(較少用)
部分古籍中表示憑空臆斷,如《魏書》提到“望風排抑”指無端排擠。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來源:)。
《望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某些重要場合中派遣人監視或觀察敵情,以便提前做好準備,保護自己的安全。
《望風》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木”和“方”,其中“木”為部首,表示與木材、樹木相關;“方”則表示方向。
拆開後,《望風》這兩個字分别有4和4個筆畫。
《望風》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在戰時,将領會派遣士兵或侍衛觀察四周的敵情,以确保自己的安全。這樣的觀察就好比站在高處,遠望風向,來判斷敵情是否有風吹草動的迹象。
《望風》則是《望風》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望風兩個字的形狀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是由“木”和“方”兩個部首組成的。
1. 在古代戰場上,将領總是派遣士兵望風,以确保安全。
2. 領導層派遣特工潛入敵營,負責望風任務。
望風拆分後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
1. 望:望眼欲穿、望而生畏、望聞問切。
2. 風:風景、風靡、風趣。
與《望風》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1. 居高臨下:比喻站在較高的位置,能夠俯視全局。
2. 調虎離山:比喻用計策使敵人離開他們據守的地方。
與《望風》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1. 藏風收斂:指不讓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細或秘密。
2. 坐以待斃:比喻被動等待,沒有抵抗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