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辟的意思、險辟的詳細解釋
險辟的解釋
陰險邪僻。《後漢書·史弼傳》:“是時 桓帝 弟 渤海王 悝 素行險辟,僭傲多不法。”
詞語分解
- 險的解釋 險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災難:危險。風險。冒險。探險。保險。铤而走險。 可能發生災難的:險象。險情。險境。險峰。險惡。 要隘,不易通過的地方:險隘。險厄。險固。天險。 存心狠毒:險毒。陰險。 幾乎,
- 辟的解釋 辟 ì 君主:複辟。 指君主招來,授予官職:辟召。辟引。辟書。辟除(征召推舉授官)。辟舉。 古同“避”,躲,設法躲開。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開發建設:開辟。 駁斥,排除:辟邪。
專業解析
“險辟”的漢語詞典釋義
“險辟”是一個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部分:
-
“險” (xiǎn):
- 本義指地勢險要、難以通過的地方(如“天險”)。
- 引申義為危險、不安全(如“冒險”、“險情”)。
- 在“險辟”一詞中,“險”主要取其“危險”的引申義。
-
“辟” (pì):
- 此處“辟”是“僻”的通假字或古字寫法。
- “僻”的含義指偏僻、荒遠、人迹罕至(如“僻靜”、“窮鄉僻壤”)。
- 因此,“險辟”中的“辟”等同于“僻”,意為“偏僻”。
綜合釋義:
“險辟”形容某個地方或處所既危險又偏僻。它強調該地點不僅地理位置偏遠、人煙稀少,而且環境或條件本身充滿危險因素,如崎岖難行的山路、荒涼險峻的地勢、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等。
用法特征:
- 書面語色彩: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常見于文學作品、曆史記述或較為正式的書面描述中。
- 形容地點: 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環境、道路、區域等地理空間的特征。
- 雙重屬性: 同時強調“危險”和“偏僻”兩個特性,缺一不可。僅危險但不偏僻(如鬧市區的危險路段)或僅偏僻但不危險(如甯靜的鄉村),通常不用“險辟”形容。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中對“險”的釋義包含“危險”義項(第11卷,第1287頁),對“僻”的釋義包含“偏僻”義項(第1卷,第1033頁)。雖然該詞典未直接收錄“險辟”詞條,但其構成語素的标準釋義支持上述解釋。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同樣明确标注了“險”的“危險”義項(第1417頁)和“僻”的“偏僻”義項(第991頁),為理解“險辟”的複合含義提供了基礎。
- 《現代漢語學習詞典》(商務印書館) 在解釋類似複合詞(如“險峻”、“僻遠”)時,也印證了将“險”與“僻”含義結合理解“險辟”的合理性。
“險辟”意指(地方)危險而偏僻,是一個帶有書面語色彩的形容詞,用于描述兼具危險性和偏僻性的地點或環境。其語義清晰,由“險”(危險)和“辟”(通“僻”,偏僻)兩個語素複合構成。
網絡擴展解釋
“險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 拼音:xiǎn pì(注音:ㄒㄧㄢˇ ㄆㄧˋ)
- 詞義:指“陰險邪僻”,形容人性情陰險且行為乖張、不正。
二、構詞解析
- “險”:本義為地勢險惡,引申為“陰險、狠毒”,如“險詐”“險惡”。
- “辟”:此處通“僻”,意為“邪僻、不正”,與“正”相對,如“放辟邪侈”。
三、古籍例證
該詞可見于《後漢書·史弼傳》:“是時桓帝弟渤海王悝素行險辟,僭傲多不法。” 此句描述渤海王劉悝品性陰險邪僻,行事僭越。
四、使用場景
- 語境: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描述人物性格或行為。
- 現代使用:當代漢語中較少見,常見于學術讨論或古文解析。
五、相關詞彙
- 近義詞:陰險狡詐、邪僻不正
- 反義詞:正直坦蕩、光明磊落
總結來看,“險辟”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複合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深層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安恬辦公桌邊客比迸鼻孔撩天逋錢昌言無忌稱嗟逞瑞大課大綏東旋煩悖方徼撫養幹樞诰誓鲠正栝樓廣泛骨化歸徕蒿裡哼氣畫列皇幹怙跋枷懲腳踏車接詥進功靜娴噤齘金玉其質拘曲亢奮狀态扣砌愧憚眉膴逆施骈演平三套設舍射越世壽書緘淑亮庶頑疏析松風亭台郎他倆阘茸填縫調絲佗城無胫而來小曲兒孝思不匮襲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