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倉。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溫水》:“清朗無風之日,徑望 朱崖州 ,如囷廩大。” 宋 梅堯臣 《送張諷寺丞赴青州幕》詩:“上無租賦逋,下有囷廩蓄。” 清 錢謙益 《敕封安人丁氏墳前石表辭》:“鄉裡洊饑,道殣相枕,指麾孤童,傾倒囷廩。”
囷廪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表示糧倉的複合詞,包含“囷”與“廪”兩個同義字。《漢語大詞典》記載,“囷”指圓形谷倉,源自《說文解字》中“囷,廪之圜者”的釋義;“廪”則指方形糧倉,《周禮·地官》注疏稱“廪人掌九谷之藏”。兩字連用最早見于《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後成為古代經濟制度的重要指代。
從詞源學分析,“囷”字甲骨文象形為圓形倉儲結構,頂部錐形茅草覆蓋,中部圓柱形儲糧空間,底部有基座防潮;“廪”字金文則呈現方形建築輪廓,強調官府管理的官倉屬性。漢代《管子·輕重甲》記載“萬室之都,必有萬鐘之藏,藏镪千萬;千室之都,必有千鐘之藏,藏镪百萬”,印證了囷廪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的功能。
現代考古發現佐證了文獻記載,如河南洛陽發現的戰國圓形陶囷模型,直徑1.2米,高0.8米,與《考工記》中“囷窌倉城”的營造規制相符。陝西鳳翔秦都雍城遺址出土的“廪”字陶文,證實了秦國官倉管理制度。這些實物資料為理解“囷廪”提供了物質文化參照。
來源參考:
“囷廪”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詞彙,指糧倉,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文獻例證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用于還原古代語境。發音為qūn lǐn(注音:ㄑㄩㄣ ㄌ一ㄣˇ)。
拔火罐子財分參覃慚歎饬蠱褫情粹孰擋車蕩折道場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電場強度第産鼎鍋而今而後放佯風性汾陰脽獦狚垢滓乖訛歸降骨路蒿目戶邑簡劄畿臯謹微羁途勒馬斂影逃形林廬留中不下六族隆嶽镂骨茅扉免調免責密行匿情排筆搶問佥坐荞麥面切心诠序人浮于食日久歲長柔蔓三千界山侶讪嗽啼呼僞從隈枝文遊台綫腳亵嫚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