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資産指個人或企業的總負債價值超過其總資産價值的財務狀況,即資産淨值為負數。該術語強調經濟主體實際擁有的資産價值無法覆蓋所欠債務,常見于金融、會計及法律領域。
根據《中華金融辭庫》釋義,負資産指所有者權益為負值的經濟狀态。具體表現為:
用公式表示為:
$$ text{淨資産} = text{總資産} - text{總負債} < 0 $$
例如房産市值低于未償還房貸時,形成“負資産房産”(常見于經濟下行周期)。
持有的不動産、金融資産等因市場波動大幅縮水(如房價暴跌、股票崩盤)。
過度借貸導緻利息負擔超過資産增值能力,多見于企業盲目投資或個人超額消費。
經濟衰退、政策調整(如利率上升)或突發事件(如疫情)導緻收入驟減,償債能力惡化。
可能觸發銀行追加保證金或強制平倉,甚至面臨破産風險(如香港1998年樓市危機中約10.6萬家庭陷入負資産)。
資不抵債需進入破産重整程式,依據《企業破産法》第七條,債權人可申請清算。
大規模負資産現象可能引發金融鍊條崩潰(參考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
術語 | 與負資産的區别 |
---|---|
資不抵債 | 法律術語,強調債務償還能力缺失;負資産側重財務計量結果 |
技術性破産 | 現金流斷裂但資産仍可覆蓋負債,負資産則資産淨值已為負 |
參考文獻
負資産是經濟學和財務領域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義:
抵押資産價值低于負債 指抵押物(如房産、土地、汽車等)的當前市值低于未償還貸款餘額。常見于房地産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後,例如購房者房貸餘額為200萬,但房價跌至150萬時,該房産即成為負資産。這種情況可能導緻借款人即使變賣資産也無法清償債務。
投資性負收益資産 指需要持續投入維護成本卻無法産生正向收益的資産,例如需要定期支付高昂養護費用的閑置設備,或收益率低于通貨膨脹率的低效投資。
個人/企業整體資不抵債 當個人或企業的總負債超過總資産價值時,即整體處于負資産狀态。常見誘因包括失業、經營虧損、過度借貸等。
影響與規避建議:
需注意,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4年國内個人住房貸款負資産率約為2.3%,主要出現在部分三四線城市(數據來源:)。
必先蠶胎朝晡鼓察閱笞榜刺蝥粗砺丹筍道像繁并防禍于未然飛遁離俗豐赀祓禳幹綱膏茶高挑兒耕犂遘難官籍故操貴造漢宮黑眸覈選嬌蛾叫曲解棼晶餅酒氣媿避狼嗥流金铄石輪回磨律僧奶食弄說偶蹄目品目頻婆果牽拽棄逝驅世驅擁榮埶如是三加僧格閃神兒射生兒石虛中屬聯瞚瞚斯褕天光頭衣推波助瀾王土挽送委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