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道事人的意思、枉道事人的詳細解釋
枉道事人的解釋
本謂違背正道侍奉人。後形容不擇手段地讨好人。《論語·微子》:“ 柳下惠 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動心》:“凡人之動心與否,固在其加卿相行道之時也。枉道事人,曲學阿世,皆從此而始矣。”
詞語分解
- 枉道的解釋 .違背正道。《管子·形勢》:“小人者,枉道而取容,適主意而偷説,備利而偷得,如此者,其得之雖速,禍患之至亦急。” 漢 應劭 《風俗通·十反·安定太守汝南胡伊》:“ 柳下惠 不枉道以事人,故三黜而不去
- 事人的解釋 .事奉人;服侍人。《論語·先進》:“ 季路 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禮記·禮運》:“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事人則失位。” 漢 班固 《 * 通·嫁娶》:“婦人所以有師何?學事人
網絡擴展解釋
“枉道事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違背正道、不擇手段地讨好或侍奉他人。
- “枉”指違背,“道”指正道,“事”指侍奉。原指不按正确原則侍奉君主,後泛化為為取悅他人而放棄原則的行為。
二、成語出處
- 源自《論語·微子》中柳下惠的典故:
柳下惠擔任法官時多次被罷免,旁人勸他離開,他卻說:“若堅持正道侍奉君主,到哪裡都會被罷黜;若違背正道讨好他人,又何必離開故土?”(原文:“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三、演變與用法
- 詞義擴展:從最初特指侍奉君主,演變為泛指一切為迎合他人而放棄原則的行為,含明顯貶義。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如“枉道事人者終失人心”。
四、示例與延伸
-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不動心》中批評:“枉道事人,曲學阿世,皆從此而始矣。” 此例強調該行為與學術媚俗的關聯性。
五、總結
“枉道事人”揭示了傳統文化中對堅守正道的推崇,批判了功利性讨好行為。其曆史背景與儒家“直道而行”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至今仍用于警示為人處世需保持原則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枉道事人》的意思
《枉道事人》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做事不夠公正、道義之人。意思是指背離道德、不公正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枉道事人》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木心(木字旁)、口共(口字旁),共有1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枉道事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衛靈公》:子曰:“枉道而事人,何必自讨。”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成語。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通常寫作「枉道事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枉道事人》可以寫作:
「枉道事人」的古體字為「㽐道㝥人」
「枉道事人」的籀文為「ဎ刂罒事㖨」
「枉道事人」的篆文為「亡辶事⿰彳⺌」
例句
他為人處事,常常是以利益為先,完全不顧及道德底線,真是個典型的《枉道事人》。
組詞
相關的組詞還有:枉顧、枉法、枉度。
近義詞
與《枉道事人》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不義之財、不道之德、不公正等。
反義詞
與《枉道事人》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正直人、廉潔之徒、公正無私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