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跕跕的意思、跕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跕跕的解釋

(1).墜落貌。《後漢書·馬援傳》:“當吾在 浪泊 、 西裡 閒,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墯水中。” 李賢 注:“跕跕,墯貌也。” 宋 秦觀 《田居》詩之四:“寥寥場圃空,跕跕鳥鳶下。” 清 黃遵憲 《過安南西貢有感》詩:“仰看跕跕飛鳶堕,轉憶鄉人下澤車。”

(2).象聲詞。 明 袁宏道 《隆中偶述》詩:“杖聲跕跕衝山鳥,道是 鹿門 龐德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跕跕"是一個古漢語疊音詞(疊字),主要用來描摹物體(尤其是鳥類)從高處墜落時飄搖不穩、忽上忽下的狀态。其核心含義是墜落的樣子,且常帶有飄蕩、搖擺不定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與文獻出處:

    • 墜落貌;飄蕩墜落的樣子。這是最經典和權威的釋義,源自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所著的《後漢書》。在《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中記載了馬援對當時南方惡劣環境的描述:“當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鸢跕跕堕水中。” 這裡“跕跕”生動地描繪了飛鳥(鸢)因中毒氣或體力不支而搖搖晃晃、最終墜入水中的景象。清代學者王先謙在《後漢書集解》中對此句的注解也強調了“跕跕”為“堕貌”,即墜落的樣子。這個用例和釋義被後世廣泛引用和認可,成為理解“跕跕”的基礎。
  2. 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延伸:

    • 飄忽不穩的樣子:從《後漢書》的用例可以看出,“跕跕”不僅僅指最終的結果(墜落),更強調了墜落過程中的狀态——飄搖不定、忽高忽低、失去控制。它形象地傳達出一種無力支撐、勉強維持最終失足跌落的動态過程。
    • 盤旋欲墜的樣子:有時也用來形容物體(如鳥)在空中盤旋,看似要飛起卻又顯得力不從心、搖搖欲墜的狀态,蘊含着即将墜落的趨勢。
  3. 構詞法與關聯字義:

    • “跕跕”由單字“跕”重疊構成。“跕”本身有“拖着鞋走路”、“跌倒”、“墜落”等含義(見《廣韻》、《集韻》等古代韻書)。疊用為“跕跕”,則強化了這種墜落、不穩的意象,使其更具形象性和描繪性。
    • 需要注意的是,“跕”在表示“拖着鞋走路”(如“跕屣”)時,讀音可能為 diētiē,但在“跕跕”這個表示墜落的疊音詞中,傳統上讀作 dié dié

“跕跕”是一個源自《後漢書》的古漢語疊音詞,其核心意思是(物體,尤指飛鳥)飄搖不穩、忽上忽下最終墜落的樣子。它生動地描繪了一種失去平衡、無力維持、飄蕩下墜的動态過程。其權威釋義和經典用例均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後世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的解釋也多基于此。如需最原始、最權威的出處和解釋,請查閱《後漢書》原文及相關權威注疏(如王先謙《後漢書集解》)或大型曆史語文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跕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均不常見,可能屬于方言或特定語境中的用法。根據字形和構詞規律分析:

  1. 單字“跕”的含義
    “跕”讀作diē 時,意為墜落、掉落,如成語“跕鸢”形容鸢鳥因瘴氣中毒從空中墜落()。
    讀作tiē 時,可表示“拖着鞋走路”,但此用法罕見。

  2. 疊詞“跕跕”的可能含義

    • 若讀作diē diē,可能描述物體或人“輕緩墜落、飄落”的狀态,類似“墜落貌”。
    • 若讀作tiē tiē,或與“腳步輕淺、小心行走”相關,但缺乏明确文獻佐證。
  3. 注意事項

    • 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建議優先使用通用詞彙(如“飄飄”“搖搖”)替代。
    • 若為方言或古文引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可能存在訛寫(如“踮踮”“貼貼”)或通假現象。

建議進一步核查文獻出處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更準确地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土白醥虣出變危為安别籍異財擯壓不遑甯息殘雪闡抉逞巧蟲網骢馬客打磕睡忿性感唏光容姑媽核見鶴爪猾僞肩章焦炭精肉開布盔纓喇喇叭叭老底子雷赴鍊丹連倫連忙寥寂留力溜裘龍圖閣攣索陸挽捋須錢麋脯牧令納蘭詞拿樁女牆潘泔曝背瞧得起情翫區處熱氣聲靈首丘之情四邊浄慱約問勞香茶木樨餅仙令骁壯狎亵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