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昔 羊叔子 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後因以“不舞之鶴”喻名不副實。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折獄》:“﹝ 費禕祉 ﹞方宰 淄 時, 松 裁弱冠,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才,竟以不舞之鶴為 羊公 辱。”
不舞之鶴(拼音:bù wǔ zhī hè)是一個源自南朝《世說新語》的成語,具有以下詳細釋義和背景:
指不會跳舞的鶴,比喻徒有虛名、能力不足的人,常含貶義。
鶴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優雅與高潔,而“不舞”則突顯其未能展現應有價值,暗諷名不副實或缺乏才能()。
出自《世說新語·排調》:
西晉名臣羊祜(字叔子)養了一隻善舞的鶴,常向客人誇耀。某日客人要求觀鶴起舞,鶴卻因陌生人在場而“氃氋不肯舞”,令客人失望。後人以此諷刺羊祜所薦之人名不副實()。
例:他自诩才子,卻連基礎問題都答不上,真乃不舞之鶴。
成語故事中的“羊公鶴”成為典故代稱,後世文人如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亦化用此典()。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更多典故,可查閱《世說新語》原文或權威詞典。
不舞之鶴是指不跳舞的鶴,意味着某人或某物不會跳舞,也可以用來比喻某人或某物缺乏某種技能或特質。
不(一+口)舞(舛 + 䒑)之(丿 + 一)鶴(鳥 + 戈)
不舞之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世說新語》等。在這些作品中,不舞之鶴被用來形容人們不擅長跳舞的情況。
不舞之鶴
不-舞-之-鶴
他雖然是個音樂家,但不舞之鶴,對舞蹈一竅不通。
不舞、舞蹈、之鶴
不善于舞蹈、舞技差、不擅長跳舞
舞得很好、舞技高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