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罔極的意思、罔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罔極的解釋

(1).無窮盡。《詩·小雅·何人斯》:“有靦面目,視人罔極。” 鄭玄 箋:“人相視無有極時,終必與女相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受命於穆清,流澤罔極。”《漢書·董仲舒傳》:“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 顔師古 注:“罔亦無也。極,盡也。”《晉書·成公綏傳》:“何滋育之罔極兮,偉造化之至神。”

(2).《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朱熹 集傳:“言父母之恩,如天無窮,不知所以為報也。”後因以“罔極”指父母恩德無窮。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終懷《蓼莪》罔極之哀。” 明 沉鲸 《雙珠記·與珠覓珠》:“怙恃惟隆,乾坤罔極。” 清 楊潮觀 《<寇萊公思親罷宴>序》:“《罷宴》,思罔極也。”

(3).指人子對于父母的無窮哀思。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陛下聖恩齊於哲王,罔極過於 曾 閔 。”《北史·周紀下·武帝》:“衰麻之節,苫廬之禮,率遵前典,以申罔極。” 宋 王禹偁 《著作佐郎贈國子博士鞠君墓碣銘》:“豈惜一言,不慰罔極之心乎?”

(4).不正。《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罔極。” 鄭玄 箋:“罔,無。極,中。無中,所行不得中正。” 漢 賈誼 《吊屈原賦》:“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

(5).《詩·小雅·青蠅》:“讒人罔極,構我二人。”謂讒人之言不止,則二人不和。後因以“罔極”指讒言或讒人。《後漢書·李杜傳贊》:“道亡時晦,終離罔極。”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罔極泰甚,古今同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罔極”是漢語中一個古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無窮盡、無邊際

    該義項多用于形容時間、空間或情感的深遠無盡。例如《詩經·小雅·蓼莪》中“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以“昊天罔極”比喻父母恩德的廣袤無邊,難以回報。這一用法在曆代文獻中常見,如《後漢書·列女傳》亦用“罔極”描述對逝者的無盡哀思。

  2. 無準則、不合規範

    此義項強調行為或事物的失序狀态。《古代漢語詞典》釋為“無中正之道”,如《詩經·小雅·青蠅》中“讒人罔極”,指責讒言者背離道義準則。先秦文獻中多用于批判違背倫理或社會規範的現象。

語源與演變:

“罔”通“無”,“極”本指房屋正梁,引申為終極、準則。二字組合後,既保留“無邊際”的空間意象,又衍生出“無标準”的抽象含義。漢代以後,“罔極”逐漸從日常語彙轉為書面雅言,現代漢語中多見于引述古籍或文學創作。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罔極”是一個源自古代經典文獻的詞語,其含義豐富且具有多義性,主要包含以下幾層解釋:

1.無窮盡、無邊際

這是“罔極”最基礎的釋義,常見于先秦典籍。例如《詩經·小雅·何人斯》中“視人罔極”,《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流澤罔極”,均指時間、空間或恩德的無窮無盡。


2.父母恩德深厚,子女的感念與哀思

源自《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朱熹注解稱父母之恩如天般無窮,後世因此以“罔極”特指父母恩情難報,或子女對父母的無限追思。例如南朝《世說新語》中“罔極過於曾闵”(曾參、闵子骞以孝著稱)。


3.變化無常,無準則

《詩經·衛風·氓》中“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描述男子行為反複無常。此義項強調缺乏固定的标準或道德約束。


4.不正、不中正

《詩經·大雅·民勞》中“以謹罔極”,鄭玄注解“罔極”為“無中”,即行事偏離中正之道,隱含批評之意。


5.讒言或進讒之人

《詩經·小雅·青蠅》中“讒人罔極,構我二人”,指讒言無休止,導緻人際關系破裂。後以“罔極”代指讒言或散布讒言者。


總結與語境差異

“罔極”的具體含義需結合文本背景判斷。例如在孝道文化中多指父母恩德(如《蓼莪》),政治或倫理讨論中則可能強調準則缺失或讒言危害。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引申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按求寶撾褙子冰鑒冰槊不報參秉操烈腸癕沖鋒舟穿入畜産棰辱彫菰貂冠第二人發動髣拂伏箱富愈咯嗒乖疑黑甜一覺弘侈厚禮火毬戶席加惠箭魚解弦更張技掚驚看金文究鏡聚落炬焰拉齊套樂侑漣漪門符萌象門靜脈冥府明後民寄盤陀判語抔土乾剛栖鶴染法仁聲三元八會麝煤霜梅陶家菊滕閣委注寫生珍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