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天道剛健。亦用以稱帝王的剛健決斷。語出《易·雜卦》:“《乾》剛《坤》柔。”《漢書·谷永傳》:“陛下誠深察愚臣之言……奮乾剛之威,平天覆之施。”《後漢書·楊震傳》:“唯陛下奮乾剛之德,棄驕奢之臣,以掩訞言之口。”
(2).引申指君主的威權。 宋 李綱 《上淵聖皇帝實封言事奏狀》:“伏望陛下運以乾剛,照以離明,為宗社生靈大計,斷而行之。” 明 唐順之 《廷試策一道》:“臣願陛下離照旁通,乾剛獨斷,政績顯著。”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伏願迅振乾剛,即傳嚴旨,将此二人立正典刑。”
“乾剛”一詞出自《周易》,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本源釋義(天道剛健)
源自《周易·雜卦》“《乾》剛《坤》柔”。乾卦象征天,代表陽剛、強健的自然法則,體現宇宙運行中剛健不息的力量。《漢書》曾用“奮乾剛之威”形容天道威嚴,強調其不可違逆的特性。
引申含義(帝王威權)
古代文獻多借“乾剛”喻指君主的治國魄力,如《後漢書》以“奮乾剛之德”谏言帝王當果敢決斷。宋代李綱在奏折中提出“運以乾剛”,即勸谏君主運用剛健權威處理國事;明代唐順之更直言“乾剛獨斷”為治國關鍵,突顯這一概念在政治語境中的重要性。
發展脈絡
從最初哲學層面的天象剛健,逐漸演變為對君主政治能力的理想化要求,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對政治倫理的影響。需注意,“乾”在《周易》中本為卦名,現代漢語中“幹”為簡化字,但古籍中仍保留“乾剛”寫法。
《乾剛》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剛強、堅決、堅定不移。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态度,表示一個人堅定不移、毫不動搖的意志或立場。
《乾剛》的拆分部首是乙,并且它由9個筆畫組成。
《乾剛》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一個主要的來源是《易經》。《易經》中有八卦圖,其中之一就是“乾卦”,象征天、剛強、堅持。《乾剛》則是由此衍生而來,表示人的品質與态度。
《乾剛》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乾剛」。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乾剛》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乹剛」。
1. 他的個性十分乾剛,從不輕易妥協。
2. 據說他在工作中是個乾剛的人,誰也不敢拗他的主意。
乾坤、乾卦、堅乾、剛愎、剛強
堅韌、不動搖、剛毅、剛正、固執
柔弱、優柔寡斷、懦弱、軟弱、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