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王枋 ”。帝王的權柄。《後漢書·皇後紀論》:“ 建光 之後,王柄有歸。” 李賢 注:“ 太後 建光 之中崩,歸政 安帝 。” 宋 王珪 《金吾衛上将軍除邊鎮節度使制》:“王柄之馭羣臣,實先乎詔爵。”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二》:“不使王枋弛,不使諸侯驕上。”
“王柄”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王柄”是由“王”(指帝王或統治者)和“柄”(本義為器物的把柄,引申為權力)組成的複合詞,字面含義為“帝王的權柄”,特指國家最高統治權。例如《後漢書》中“王柄有歸”即指政權歸屬。
二、曆史文獻用例
三、語義擴展 該詞在語境中可引申為:
四、字形演變 “柄”字從木、丙聲,甲骨文象形為手握器物之形,本義為器物的把持部分,後抽象化為權力掌控的隱喻。這一演變在《說文解字》和《儀禮》注疏中均有體現。
注:需注意“王枋”為異體寫法,二者含義完全相同,屬于古籍中的用字變體。
《王柄》是一個漢字詞語,表達了統治者的權力和地位。這個詞可分為兩個部分:王和柄。
《王柄》的部首是“王”,在這個詞中表示國君、君主的意思 ;而“柄”則是部首和風的結合,用來表示手握柄杆的意象。
《王柄》共有12個筆畫,其中“王”部既是“王”的部首,又有2個額外的筆畫;“柄”部則有10個筆畫。
《王柄》這個詞在中文中源遠流長,來自古代漢字的演變發展過程。它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用于形容項羽的權力和地位。
《王柄》的繁體字形為「王柄」。
在古代,若要表達《王柄》的含義,可采用古漢字形式:「王」部分可以寫作「玉」,而「柄」部分可以寫作「乷」。
以下是關于《王柄》的例句:
和《王柄》有關的組詞一般與權力、地位和統治相關,例如:
與《王柄》的近義詞有:權力、地位、統治等。
與《王柄》的反義詞有:平民、勢利、退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