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王枋 ”。帝王的权柄。《后汉书·皇后纪论》:“ 建光 之后,王柄有归。” 李贤 注:“ 太后 建光 之中崩,归政 安帝 。” 宋 王珪 《金吾卫上将军除边镇节度使制》:“王柄之驭羣臣,实先乎詔爵。”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不使王枋弛,不使诸侯骄上。”
“王柄”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王柄”是由“王”(指帝王或统治者)和“柄”(本义为器物的把柄,引申为权力)组成的复合词,字面含义为“帝王的权柄”,特指国家最高统治权。例如《后汉书》中“王柄有归”即指政权归属。
二、历史文献用例
三、语义扩展 该词在语境中可引申为:
四、字形演变 “柄”字从木、丙声,甲骨文象形为手握器物之形,本义为器物的把持部分,后抽象化为权力掌控的隐喻。这一演变在《说文解字》和《仪礼》注疏中均有体现。
注:需注意“王枋”为异体写法,二者含义完全相同,属于古籍中的用字变体。
《王柄》是一个汉字词语,表达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这个词可分为两个部分:王和柄。
《王柄》的部首是“王”,在这个词中表示国君、君主的意思 ;而“柄”则是部首和风的结合,用来表示手握柄杆的意象。
《王柄》共有12个笔画,其中“王”部既是“王”的部首,又有2个额外的笔画;“柄”部则有10个笔画。
《王柄》这个词在中文中源远流长,来自古代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它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用于形容项羽的权力和地位。
《王柄》的繁体字形为「王柄」。
在古代,若要表达《王柄》的含义,可采用古汉字形式:「王」部分可以写作「玉」,而「柄」部分可以写作「乷」。
以下是关于《王柄》的例句:
和《王柄》有关的组词一般与权力、地位和统治相关,例如:
与《王柄》的近义词有:权力、地位、统治等。
与《王柄》的反义词有:平民、势利、退位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