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持反對意見。《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三年》:“今主上當極,太母垂簾,将復見太平,天下鹹以為是。如 張侍郎 處侍從,嘗建立,何事而敢梗議?”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二章:“如 美國 初立憲法聯合大政府之時,諸州尚多梗議,難於施行。”
(2).指反對的意見。 郭孝成 《福建光複記》:“難免無一二無識之徒,橫生梗議,遂特行文佈告,俾得速行反正。”
“梗議”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福建光複記》等史料()。
梗議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以表示對某種事情進行批評或讨論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字旁和言字旁。其中,木字旁表示與樹木有關,象征着穩定和紮根;言字旁表示與言語有關,意味着言論和讨論。
梗議的構造可以拆分為兩個筆畫,即橫折鈎和豎。橫折鈎筆畫表示在部首外有一個橫鈎,常用于表示添補、修飾等意思;豎筆畫表示從上往下畫。結合起來,這兩個筆畫形成了梗議這個詞的形狀。
梗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繁體中,梗議的寫法是「梗議」。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有的部首可能不同于現代漢字。但是,梗議的意義在不同的時代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梗議的例句:
與梗議相關的組詞有:梗阻、梗塞、梗概等。梗阻表示被堵塞或受阻的意思;梗塞表示血液供應被阻斷的情況;梗概表示概括或摘要的意思。
與梗議近義詞有:批評、讨論、議論等。這些詞彙都可以用來表示對某種事物進行評判或交流的意思。
梗議的反義詞是:表揚、贊揚、贊同等。這些詞彙表示對某事物表示肯定或贊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