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le by justice and rule by force] 王:春秋時周天子為各諸侯國之共主,稱王。霸:諸侯國中的盟主,稱“霸”。比喻用正義和權力來統治
(1).王業與霸業。語本《孟子·滕文公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荀子·王制》:“王霸安存,危殆滅亡。”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2).指能成就王霸之業的人。《三國志·魏志·陳矯傳》:“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 劉玄德 。” 宋 王谠 《唐語林·品藻》:“二賢當為王霸佐命。”
(3).王道與霸道。 宋 葉適 《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忽語吾:‘道一爾,奚皇帝王霸之雲!’” 清 姚鼐 《漫詠》之一:“王霸雜用之, 叔孫 為聖人。”
“王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涉及曆史、政治哲學及人物評價等方面。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王業與霸業
指古代君主通過不同方式建立的統治功業。
能成就王霸之業的人
指具備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或将領,如《三國志》中評價陳矯“有王霸之略”。
需注意“王霸”也是東漢開國名将的姓名(字元伯),位列“雲台二十八将”之一,曾輔佐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但此為人名,與上述詞義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人物王霸的事迹,可參考《後漢書》或雲台二十八将相關研究。
《王霸》一詞可以指代一個人或者一種權力行使方式。在古代中國,它最初指的是王室或統治者通過強大的武力和專制手段來控制人民和領土。後來,它也可以指代任何追求權力和統治的人或者行動。
《王霸》的主要部首是“王”,其次是“霸”。其中,“王”的筆畫數為四畫,“霸”的筆畫數為21畫。
《王霸》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文獻中,如《詩經·國風·秦風·葛生》:“王于貝丘,匪踐以畝。”此文獻記錄着王室之間的權力鬥争和統治方式。
《王霸》的繁體字為「王霸」,發音和意義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王霸》為例,其古代寫法是「王霸」。古代漢字的字形較為繁複,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字。
1. 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以王霸之道來控制人民。
2. 他以王霸之勢稱霸一方。
3. 這位商業大亨的做法被批評為王霸行徑。
1. 王者:指擁有王權、統治權力的人。
2. 霸權:指某個權力機構或國家通過強力手段控制其他國家的行為。
3. 霸道:指以壓制或強行的方式行使權力。
1. 專制:指統治者通過強力手段集中權力。
2. 獨裁:指個人或政權以專斷的方式行使權力。
3. 強權:指以強大武力或優勢地位來影響和控制他人。
1. 平等:指沒有等級制度、沒有優劣之分。
2. 民主:指權力歸屬于人民,通過選舉和代表制度實現自願互助和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3. 和平:指沒有戰争、沖突和暴力,人與人之間保持友好和諧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