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eave home and become a monk or nun] 棄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1).離開家庭。 漢 王符 《潛夫論·贊學》:“是故無 董 景 之才、 倪 匡 之志,而欲強捐身出家曠日師門者,必無幾矣。”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七:“ 季 與同輩旅宿 廬山 下,各相問出家幾時。” 明 劉基 《門有車馬客行》:“居家倚骨肉,出家倚交親。” ********* 《登杭州南高峰》詩:“病肺年來慣出家,老龍井上煮桑芽。”
(2).到寺廟道觀裡去做僧尼或道士。《南史·齊紀上》:“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為精舍,并嚴斷之。”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一:“ 漢明帝 聽 陽城侯 劉峻 等出家,僧之始也; 濟陽 婦女 阿潘 等出家,尼之始也。”《水浒傳》第四回:“今有這個表弟姓 魯 ,是 關西 軍漢出身,因見塵世艱辛,情願棄俗出家。” 魯迅 《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 釋迦牟尼 ﹞從夜半醒來,目睹宮女們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 霍善斯坦因 以為是醉飽後的嘔吐。”
(3).指出家之人。 宋 朱弁 《北人以松皮為菜》詩:“吾老似出家,晚悟愧根鈍。”參見“ 出家求道 ”。
“出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次的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出離家庭生活,加入宗教團體成為僧尼或道士。拼音為chū jiā,近義詞為“落發”,反義詞為“還俗”“在家”。
行為表現
包括剃度、受戒、入住寺廟或道觀,并遵守戒律(如戒七情六欲、不婚嫁等)。
象征意義
佛教中“出家”不僅是離開世俗家庭,更強調“出三界家”“出煩惱家”“出五蘊家”,即超越生死輪回與貪嗔癡的束縛。
修行目标
通過戒定慧修持,滅除痛苦與無明,最終覺悟人生、利益衆生。如《涅槃經》所言:“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
曆史記載
自漢代起便有出家為僧尼的記錄,如《南史》提到“不得出家為道”的禁令,宋代《侯鲭錄》記載了早期僧尼的起源。
精神高度
古人視出家為“大丈夫之事”,需發菩提心并具過人天分,非世俗功名可比。
如需更深入的宗教哲學探讨,可查看佛教經典《涅槃經》或相關寺院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