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菅和蘧。草名。用以比喻輕賤之物。 宋 蘇轼 《再和李杞寺丞見和前篇複用元韻答之》:“知君篋櫝富有餘,莫惜錦繡償菅蘧。”
“菅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析:
該詞多用于比喻低微、輕賤的事物。例如蘇轼詩句“莫惜錦繡償菅蘧”,即以“菅蘧”反襯珍貴之物(錦繡),強調兩者的價值對比。
《菅蘧》(jīng qú)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蘆葦、茅草等高大的禾本科草本植物。
《菅蘧》的拆分部首是“艹”和“艹”,共有15個筆畫。
《菅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風·蒹葭》:“蒹葭之麻,采其兩端。施于孔宇,\n\> 左右君子。”在古代文獻中,這兩個字分别單獨出現的較為常見,後來合并為一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菅蘧的寫法為「菅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變化。《說文解字》是一個古代的字書,記載了字形演變的過程。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候「菅」的寫法為「秧艹」,「蘧」的寫法為「艹午心」。
1. 湖邊的菅蘧隨風搖動,美麗而甯靜。
2. 秋天來臨時,田野上的菅蘧漸漸泛黃。
1. 菅笠(jīng lì):用菅蘧編織而成的帽子。
2. 菅席(jīng xí):用菅蘧制作的席子。
慈姑、葦草
玫瑰、牡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