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光明洞徹的意思、光明洞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光明洞徹的解釋

明亮通透。 晉 葛洪 《抱樸子·仙藥》:“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 宋 蘇轼 《東坡志林·讀壇經》:“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若能安養其根,不為物障,常使光明洞徹,見性乃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光明洞徹

“光明洞徹”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由“光明”與“洞徹”兩部分構成,形容事物或境界通透明亮、透徹無礙。以下從語義、字源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光明

    指光線充足、明亮潔淨的狀态,引申為正直、坦蕩的品格或清朗無瑕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 釋:“光”為明亮、照耀,“明”為清晰、通達,合指“光亮而清晰”㊟。

    例: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菜根譚》(喻心境光明磊落)

  2. 洞徹

    “洞”本義為穿透、深入,“徹”指貫通到底,合指透徹洞察、毫無滞礙。

    《說文解字注》 釋“洞”為“疾流”,引申為通達;“徹”為“通也”,強調完全貫通㊟。

    例:

    “洞徹事理,如觀火。” ——《朱子語類》(形容對事理透徹理解)

  3. 整體釋義

    “光明洞徹”融合二者,形容:

    • 物理層面:光線通透,清澈見底(如形容水晶、泉水)。
    • 精神層面:心境澄明,智慧通達,無迷惑遮蔽。

      《漢語成語大辭典》 概括為:“光明而透徹,多指人對事理的認識清晰無礙。”㊟


二、典籍用例與引申義

  1. 佛教語境

    佛經常以“光明洞徹”喻指佛智或禅悟境界。

    例:

    “心體光明,洞徹十方。” ——《楞嚴經》(描述心性澄明,照見萬物本質)㊟

  2. 文學修辭

    用于描寫自然景物或人格境界。

    例:

    “玉壺冰瑩,光明洞徹。” ——歐陽修《荷花賦》(喻冰玉之澄澈)

    “光明洞徹之懷,磊落峥嵘之節。” ——王陽明《傳習錄》(贊君子胸襟坦蕩)㊟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光明 | 洞徹

  2. 《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光明洞徹

  3. 《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4. 《楞嚴經》(大正藏經卷九)
  5. 《傳習錄》(明·王陽明著)

“光明洞徹”既具物理的清澈明亮之義,更承載精神層面的通透智慧與磊落品格,是漢語中融合自然意象與人文哲思的經典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光明洞徹”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uāng míng dòng chè(注音:ㄍㄨㄤ ㄇㄧㄥˊ ㄉㄨㄥˋ ㄔㄜˋ),其核心含義是“明亮通透”,常用于形容事物或心性的清澈明淨。

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物體或狀态明亮、透徹,如光能穿透般清晰。例如古籍中描述玉石、冰等材質時常用此詞,引申到抽象層面也可形容心性澄明。

  2. 出處與引用

    •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仙藥》:“赤者如珊瑚……而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
    • 宋代蘇轼《東坡志林·讀壇經》中用以比喻心性:“常使光明洞徹,見性乃全。”
  3. 用法與語境

    • 書面語:多用于文學或哲理性描述,如“光明洞徹的琉璃”“心性光明洞徹”。
    • 中性詞:無褒貶傾向,側重客觀描述通透狀态。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解析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抱樸子》《東坡志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符敗朽逋丑不得便倡蕩怅望稱進承領鸱張魚爛疵失麤弊大漢族主義淡懷島嶼登秋雕涸烽鼓不息分關觀德國事黃米頭兒黃胖摏年糕皇天後土還元季鷹鲈苦辛林帶另楚寒巫靈質林栖谷隱廪秩羅霄山面牲墨本木腳客破體脯子樵舍樵薪青鮮毬衣跂足屈行仁智樂上時上天射不主皮射潮設如時時刻刻適衷朔方田裡吐鐵望睹亡散問經無上菩提響豁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