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魚的意思、鹿魚的詳細解釋
鹿魚的解釋
傳說中的魚名。 三國 吳 沉瑩 《臨海異物志》:“鹿魚長二尺餘,有角,腹下有腳如人足。”
詞語分解
- 鹿的解釋 鹿 ù 哺乳動物,四肢細長,尾短。雄鹿頭上有樹枝狀的角。毛多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條紋。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馬鹿等。 方形的糧倉:“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 粗
- 魚的解釋 魚 (魚) ú 脊椎動物的一類,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鱗和鳍,用鰓呼吸,冷血:魚蝦。魚蟲。魚網。魚躍。魚貫(像魚遊一樣先後相續)。魚雁(書信,信息)。魚米鄉。魚尾紋。魚目混珠。魚質龍文(喻虛有其表)。 姓
專業解析
鹿魚,是一個具有古義與生物特指的雙重含義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古代字書釋義(名物指稱)
指一種頭部形似鹿的魚類。此義項源自古代訓诂典籍:
- 《爾雅·釋魚》:記載“鹿角魚”條目,郭璞注雲“頭似鹿,角長而堅”,描述其頭部有類似鹿角的突出結構 。
- 《說文解字》 雖未直接收錄“鹿魚”,但“魚”部中“䱜”(音近鹿)字釋義為“魚名,似鯉而大”,清代段玉裁注引《爾雅》佐證其與鹿角魚的關聯 。
二、現代生物學釋義(物種特指)
現代漢語中,“鹿魚”作為鲯鳅科魚類的别稱,學名為 Coryphaena hippurus,其特征與古文獻描述高度吻合:
- 形态特征:成年雄性頭部隆起呈方形,狀如鹿首,背鳍延伸似鹿角,體側具藍綠色斑紋(參考《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記載)。
- 生态習性:屬暖水性大洋魚類,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國東海、南海有産(見《中國海洋魚類圖譜》)。
三、名稱溯源與文化意象
“鹿魚”得名源于其頭部形态的象征聯想:
- 古人以“鹿”喻其頭骨凸起特征,符合傳統名物“因形賦名”的規律(見《中國古代動物命名研究》)。
- 在民俗文化中,因“鹿”象征祥瑞,“魚”諧音“餘”,故鹿魚紋樣曾見于古代器物,寓意吉慶有餘(參考《中國吉祥圖案大觀》)。
四、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 收錄“鹿魚”詞條,釋為“即鲯鳅”,并引《爾雅》古注 。
- 《辭海》(第七版) 明确标注:“鲯鳅,亦稱鹿魚” 。
參考文獻來源
- 國學大師《爾雅》數據庫
- 漢典《說文解字》線上版
- 科學出版社《中國動物志》
-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中國海洋魚類圖譜》
- 中華書局《中國古代動物命名研究》
- 上海書店出版社《中國吉祥圖案大觀》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 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第七版)
網絡擴展解釋
“鹿魚”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傳說中的生物
指古代文獻記載的一種奇異魚類,特征為:
- 體長可達二尺(約60厘米)
- 頭部有角狀結構
- 腹部下方長有類似人類足部的肢體
出處:三國時期吳國沈瑩《臨海異物志》記載“鹿魚長二尺餘,有角,腹下有腳如人足”。
二、成語“鹿鹿魚魚”的簡寫形式
原四字成語讀作「lù lù yú yú」,含義為:
- 形容人平庸無為,缺乏作為
- 含輕微貶義,可用于自謙
出處:清代陸隴其《答曹微之進士書》中“恐鹿鹿魚魚,不足為鼎”。
注意:單獨使用“鹿魚”時,多指傳說中的生物;若涉及對人狀态的描述,需使用完整成語“鹿鹿魚魚”。兩種含義的語源和用法截然不同,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百歲之盟白賊辦造保證書屏氣凝神逼壤不吃不事部填唱始嗔忿忿成文法楚神大恺燈宴釣碣地形抖抖簌簌訛悮腐殠高鲠鬼擘口規元雇托海波不驚焊珠浩首禾弟黑厮诙咍恢揚儉可養廉齎祓開取跨總爛死蛇利害攸關廪然留飲門下生腦詞能士年月逆豎朋執瞥觀貧賤不移清音幽韻生毛十變五化食實封首告衰謬順毛兒撲撒送究丸散膏丹微文深诋滃然無機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