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頑鈍。圓滑無骨氣。頓,通“ 鈍 ”。《漢書·陳平傳》:“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頓耆利無恥者亦多歸 漢 。” 顔師古 注:“頓讀曰鈍。”《醒世姻緣傳》第六三回:“一個男子,到這等沒志氣的田地,真也是頑頓無恥!” 章炳麟 《箴新黨論》:“若夫呵殿出門,登壇自詡,以其爵命誇燿諸生,而祝其取青紫如拾芥者,則新黨雖頑頓無恥,猶必噤口不言。”
“頑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án dùn,其核心含義指人圓滑無骨氣、缺乏氣節,常帶有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由“頑”和“頓”組合而成:
近義詞
頑鈍、無恥、圓滑。
古代典籍
近代用例
章炳麟在《箴新黨論》中抨擊某些人“頑頓無恥”,諷刺其虛僞自誇。
該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強調道德缺失與人格缺陷。需注意,“頓”為通假字,實際含義與“鈍”相通,體現反應遲鈍與品格軟弱雙重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頑頓(wán dùn)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固執、遲鈍、不易推動的狀态。
頑頓的部首是頁(yè),總筆畫數為11畫。
頑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等古代字典都有記載這個詞。
頑頓的繁體字為頑頓。
在古代,頑頓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有時會将頑寫作頑(wán)或願(yuàn),而頓則寫作頓(dùn)。
以下是幾個例句:
他思維頑頓,很難接受新的觀念。
這個機器頑頓不靈,經常出故障。
他的态度很頑頓,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做法。
頑強、頑固、頑皮、頑拗、固頑、倔頑是與頑頓相關的一些詞語。
固執、頑固、執拗是與頑頓意思相近的詞彙。
靈活、敏捷、順利是與頑頓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