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理剛正。《西遊記》第十一回:“多虧了正直的 徐茂功 ,理烈的 魏丞相 ,有膽量的 秦瓊 ……上前來扶着棺材。”
“理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ǐ liè,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形容言辭直截了當、直言不諱
指說話或表達意見時态度直接、強烈,不拐彎抹角。例如:“他的性格非常理烈,從不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持理剛正
強調堅持道理、剛強正直的性格或行為,常見于古典文獻中。如《西遊記》第十一回提到“理烈的魏丞相”,即形容其剛正不阿的品格。
“理”與“烈”的釋義
故事起源
據傳源自漢朝張丞相因直言得罪權貴被貶,後因直率抱怨烏鴉擾人安甯,被稱為“理烈張丞相”。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西遊記》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理烈》是一個漢字詞彙,常常用作動詞,意思是指理解某個問題或現象的程度非常深刻和透徹。
《理烈》的部首是王字旁,由玉部和火部組成。共有11個筆畫。
《理烈》一詞是從古代漢字衍生而來,其繁體字為「理烈」。
在古時候,字體書寫規範和現代有所不同。字形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但基本結構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1. 他對這個問題的理烈程度讓人非常震驚。
2. 他在數學上的理烈無人能及。
3. 她的思維方式極為理烈,總能找到問題的核心。
可以與《理烈》搭配組成以下詞語:
1. 理烈程度
2. 高度理烈
3. 理烈思維
4. 理烈識别
與《理烈》相近義的詞語有:
1. 滲透深刻
2. 透徹理解
3. 深入
與《理烈》相反義的詞語有:
1. 淺薄
2. 陌生
3. 模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