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代 南匈奴 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溫禺鞮王、左右漸将王等十種貴爵的總稱。亦指屬于“十角”的王公貴臣。《後漢書·南匈奴傳論》:“命 竇憲 、 耿夔 之徒,前後并進……遂破龍祠,焚罽幕,阬十角,梏閼氏,銘功封石,倡呼而還。”參閱《後漢書·南匈奴傳》。
(2).代稱兩頭牛。“十角”為十二蹄角之省,古計牛四蹄兩角為一頭,合計有零數即取成數。 唐 陸龜蒙 《放牛歌》:“江草秋窮似秋牛,十角 吳 牛放江岸。” 金 元好問 《兩山行記》:“ 吳 牛買十角,溪田耕半頃。”參閱《史記·貨殖列傳》、 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七。
“十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
漢代南匈奴的十種王爵
指匈奴貴族中的十種高級官職,包括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溫禺鞮王、左右漸将王等。這些職位象征權力與地位,是匈奴政治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
代指王公貴臣
在文獻中,“十角”也泛指隸屬于上述官職的貴族成員,常用于描述匈奴社會的等級制度。
代稱兩頭牛
古代以“四蹄兩角”計算一頭牛,“十角”實為“十二蹄角”的簡化,代指兩頭牛。例如唐代陸龜蒙的詩句“十角吳牛放江岸”即用此意。
形容複雜多樣(成語用法)
部分詞典提到,“十角”可比喻事物變化多端、難以捉摸,需多角度理解。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有資料提到“十角=1元”,但實際人民币中“角”是輔币單位(如1角、5角硬币),“10角”即1元,通常直接稱“元”。此說法可能是對“角”作為貨币單位的通俗解釋,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南匈奴傳》或《史記·貨殖列傳》等古籍。
《十角》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被用作名詞,意為“擁有十個角的物體”。
《十角》的部首是“十”,筆畫數為11。
《十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文。在古代,人們将一些擁有角的物體稱為“角”,而将擁有十個角的物體叫做“十角”。
《十角》的繁體字是「十角」。
在古時候,漢字《十角》的寫法可能并不完全一樣。根據曆史記錄,古代漢字中的《十角》有可能類似于「十⺈」。
1. 此形狀獨特的建築物有着十角,非常引人注目。
2. 我收藏了一枚銅質的古錢币,上面刻着精美的《十角》紋樣。
- 十角星:指由十個邊相同、角相等的尖六角星組成的圖案。
- 十角形:指擁有十個角的特定形狀。
- 十角币:指面額為十元的硬币。
- 十面體:指具有十個面的立體圖形,有時也被稱為"十角體"。
- 無角:指沒有角或角數少于十的物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