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5-1784)清代詩人。字心馀、苕生,號藏園、清容居士,江西鉛山人。乾隆年間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辭官後在幾個書院主持講席。論詩主張“性靈”。有《藏園九種曲》、《忠雅堂集》。
蔣士铨(1725-1785),清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字心餘、苕生,號藏園,江西鉛山人。其名“士铨”中,“士”取意于古代文士階層,象征學識修養;“铨”本指衡量輕重的器具,引申為選拔人才,合名寓含文才出衆、經世濟民之意。
在文學領域,蔣士铨與袁枚、趙翼并稱“乾隆三大家”,其詩歌主張“性情說”,強調“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代表作《忠雅堂詩集》以雄渾激蕩、情感真摯著稱,展現士大夫的家國情懷。戲曲創作上,他突破傳統昆曲範式,所著《藏園九種曲》融合史實與藝術想象,其中《冬青樹》借文天祥事迹弘揚忠義精神,《臨川夢》則以湯顯祖為原型探讨文人命運。
作為乾嘉學派代表人物,蔣士铨曾參與編修《南昌府志》,其考據嚴謹、文風簡練的方志編纂理念,對清代地方志研究具有方法論意義。曆史評價中,錢仲聯稱其“以詩人之筆,運史家之識”,凸顯文學創作與史學素養的深度融合。
關于“蔣士铨”的詳細解釋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一、作為曆史人物
蔣士铨(1725-1784)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江西鉛山人,字心馀,號藏園、清容居士。主要成就包括:
二、作為詞語的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蔣士铨”定義為形容人品高尚的成語,但存在兩點需注意:
建議:若在文獻中遇“蔣士铨”作為形容詞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屬于特定文化引申,或可能存在訛誤。學術場景建議優先參考其曆史人物身份。
哀豔葆大本領别處柄事布囊不協藏身産的澄醪傳帖诋擊匪頒鉜鏂婦飾割恩斷義和肆鴻才灰色回形針加害賤侮鲛絲機幸絕響開利除害科目人款好堀穴斂甲龍潤魯鈍落井下石露水姻緣履道坊妙器木梳腦瓜仁弄性批審普速速巧幹窮神知化渠堰日契桑裡三餘上控沙篆省魁生來死去霜空樹功太平無事途徑圖說蛙吹無立錐之地烏貪小鹿兒心頭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