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繇的意思、外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繇的解釋

謂戍邊;亦指戍邊士兵。《史記·平準書》:“天子見 蔔式 名,識之,曰‘是固前而欲輸其家半助邊’,乃賜 式 外繇四百人。”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外繇謂戍邊也。一人出三百錢,謂之過更。 式 歲得十二萬錢也。一説,在繇役之外得復除四百人。”《漢書·昭帝紀》:“天下以農桑為本。日者省用,罷不急官,減外繇。”《漢書·溝洫志》:“卒治 河 者為著外繇六月。”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外繇,戍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繇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需從構詞和古代文獻語境中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指外部、外界,與“内”相對。在行政語境中可引申為“京畿之外的地方”或“非本職的勞役”。

  2. 繇(yáo)

    通“徭”,指古代官府強制征發的無償勞役,如修築城牆、開鑿河道等。亦通“謠”,指民間歌謠(此義與“外繇”關聯較弱)。

二、詞義考據

外繇特指古代平民通過繳納金錢替代遠地勞役的制度,屬賦稅徭役範疇。核心含義如下:

三、文獻例證

《史記·平準書》載:“諸賈人末作贳貸……無得籍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僮。”司馬貞《索隱》注:“外繇,謂戍邊也。”

——指商人不得占田,違者田産奴仆充公,并罰戍邊(外繇)。

《漢書·昭帝紀》如淳注:“更有三品:卒更、踐更、過更。……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以給戍者,是謂過更。”

——“過更”即外繇,以錢代役的法定形式。

四、學術釋義

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定義:

外繇指漢代徭役制度中,以納錢代償戍邊勞役的行為或款項,是減輕民衆遠役負擔的變通政策,反映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史記·平準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漢書·昭帝紀》及如淳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5.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外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戍邊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1. 戍邊或戍邊士兵
    指被征調至邊疆駐守的勞役或士兵。例如《史記·平準書》記載,漢武帝曾賜予蔔式“外繇四百人”,即免除其四百人的戍邊義務,或允許其用錢財代役(“過更”制度)。

  2. 經濟代役形式
    漢代“外繇”可轉化為經濟補償,如一人戍邊需繳納三百錢(稱“過更”),以此免除實際服役。


文獻例證


注意:可能的誤解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外表華麗、内在空虛”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字形或發音相近詞的誤植。建議以古代文獻中的定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漢書》原文或漢代賦稅制度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八珍主人比類合誼冰案參旗谄語叢雀淵魚從刑丹淵疊雪風錘風簡蓋碗槁殡高壁清野後賬圜壺緩頰火體佳妙缣巾翦韭建子月解薦結绶經脈鏡飾迳廷緊追不舍局奁勞務費領結禮飲馬勺子門洞鳴管鳥耘逆心朋挻飄色丕變披雲霧千裡莼羹乾絲輕略羣飛鋭器時辰八字勢劍金牌十三太保水電宿願桃人痛腳秃頭秃腦未因毋已纖介小異大同渫渎希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