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吹奏律管。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設使從下,則 子野 之徒,亦當復操律鳴管,以考其音,知南風之盛衰,别《雅》《鄭》之淫正也。”
(2).鳥類的發音器官。位于氣管與支氣管交界處。由若幹個擴大的軟骨環及其間的薄膜(稱鳴膜)組成。通過氣管内沖出的空氣,使鳴膜鼓動而發聲。
“鳴管”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兩個含義分别關聯人文曆史(古代音樂)與自然科學(動物學),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向。
《鳴管》指的是一種用于管樂器的嘴蓋,通常由金屬制成。它位于樂器的嘴部,起到改變音色和音量的作用。在演奏管樂器時,通過吹氣和拇指按壓鳴管來控制樂器發出的聲音。
《鳴管》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嘴)和竹(樂器主要材料)。它共有14筆。
《鳴管》一詞源自于《說文解字》,古時候的寫法為「鳴管」。在繁體中,它的寫法不發生變化。
古代書法中,「鳴管」的寫法可能會略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在隸書和篆書中,「鳴管」的字形變動較小。在楷書中,「鳴管」的字形比較規範穩定。
1. 他吹動鳴管,樂音飄逸,引人入勝。
2. 這支樂隊的鳴管演奏技巧非常娴熟,音色悅耳動聽。
1. 鳴奏:指演奏樂器時發出聲音。
2. 鳴響:指發出悅耳的聲音,像樂器演奏一樣。
3. 鳴謝:表示對他人的感激之情。
鳴管的近義詞包括「吹管」、「嘴管」。
鳴管的反義詞沒有明顯的對立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