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多作思鄉之辭。語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陸機 詣 王武子 , 武子 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 陸 曰:‘卿 江東 何以敵此?’ 陸 曰:‘有 千裡 蓴羹,但未下鹽豉耳!’” 千裡 ,湖名,在 江蘇 溧陽縣 。蓴羹,用蓴菜煮的湯。原為具有 吳 地風味的名菜,後泛指本鄉特産,含思鄉之意。亦作“ 千裡蒓羹 ”。 金 王渥 《驿口橋看白蓮》詩:“百年蓬鬢關心切, 千裡 蒓羹與願違。”亦省作“ 千裡蓴 ”。 唐 杜甫 《贈别賀蘭铦》詩:“我戀 岷山 芋,君思 千裡 蓴。”參閱《晉書·陸機傳》、 宋 曾三異 《因話錄·莼羹》。
“千裡莼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指千裡湖(一說為吳地)的莼菜制成的羹湯,味道鮮美,無需添加鹽豉調味。後引申為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特産。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有千裡莼羹,但未下鹽豉耳。”。
此句原為陸機對王濟誇贊北方羊酪時的回應,意在強調江南莼羹的自然風味,暗含對故鄉風物的自豪。
“莼羹”作為江南傳統名菜,象征地域文化特色。成語既體現古人對鄉土風物的珍視,也常用于表達思鄉之情或對簡樸生活的向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詩詞引用,可查閱《世說新語》及相關文學作品。
千裡莼羹(qiān lǐ chén gēng)是一個成語,其中“千裡”表示距離很長,莼指的是水生植物,羹表示湯。這個成語字面意思是用千裡之外的莼制作的羹湯,形容制作鮮美而且十分美味的羹湯。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千”、“裡”、“莼”、“羹”。其中,“千”是象形字,表示數量多。“裡”是由土部組成,原義是祭祀,後來引申為“内”。“莼”是由草部和比部組成,表示水生植物。“羹”是由羊部和火部組成,表示湯。
《千裡莼羹》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中國的傳說故事《史記·韓長孺列傳》中的一則民間故事。該故事講述了韓長孺長途跋涉送給白公子一碗用千裡之外的莼制作的羹湯。後來,這個成語成為用來形容距離很遠卻異常美味的羹湯。
在繁體字中,“千裡莼羹”的詞形為「千裡蓴羹」。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千寫作“仟” 或“扡”,莼寫作“菙”或“蕆”,羹寫作“羮”。例如:仟裡菙羮、扡裡蕆羮。
以下是一個例句:“這碗千裡莼羹的味道,真是美味無比,讓人回味無窮。”
與“千裡莼羹”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海納百川”(形容包容廣闊)和“遠水不解近渴”(形容不能滿足人的迫切需求)。反義詞則是“坐井觀天”(形容眼光狹窄,見識不廣)。
一些與“千裡莼羹”相關的組詞有:千裡迢迢、千裡馬、千裡之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