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得;不能。
(2).不休止。《管子·度地》:“内為之城,城外為之郭……歲修增而毋已,時修增而毋已,福及孫子。”
“毋已”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不得;不能
表示對某種行為的禁止或否定。例如《管子·度地》中提到“歲修增而毋已”,意為每年修繕不可停止,強調“不能停止”的強制性。
不休止
強調動作或狀态的持續性。如《管子·度地》的例證,通過“毋已”描述城牆修繕需長期堅持,體現“持續不斷”的引申義。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進一步查閱詳細用法。
《毋已》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副詞短語,意為“不已經”、“沒有停止”,常用來表示動作、情感或狀态持續不斷。
《毋已》的部首為“毛”,筆畫總計為13畫。
《毋已》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攻》中。在《申鑒》中,它的用法是表示“不已經”或“未停止”。在古代文獻中,它經常被用來形容那些不斷變化的景物或永恒不變的情感。
繁體字為「毋已」,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着一些差異。《毋已》的古漢字寫法為「毋巳」。相比現代的簡化字形,古代的字形更為複雜。
1. 他的努力工作,毋已地追求着自己的夢想。
2. 雨點毋已地下個不停,讓大地變得濕漉漉的。
1. 毋已不斷
2. 毋已春秋
3. 毋已持久
1. 不停
2. 不斷
3. 持續
1. 已經
2. 停止
3. 完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