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傷。壤,通“ 傷 ”。《穀梁傳·隱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 範甯 注:“凡所吐出者,其壤在外;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内。” 楊士勳 疏:“‘壤’字為《穀梁》音者皆為傷。 徐邈 亦作傷。”參見“ 外傷 ”。
“外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需結合語境和權威資料綜合理解:
根據《穀梁傳·隱公三年》及權威詞典解釋(),“外壤”指“外傷”,其中“壤”為通假字,通“傷”。例如描述日食現象時,用“吐者外壤,食者内壤”比喻太陽被侵蝕的狀态,即“被侵蝕的部分(外壤)表現為外部損傷”。
《穀梁傳》記載:
原文“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中,範甯注解:“凡所吐出者,其壤在外;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内”,楊士勳疏證進一步指出“壤”即“傷”()。
其他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2)提到“外壤”可指“外地或外國土地”,但此解釋缺乏直接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人對“外”與“壤”字義的組合推測。
建議: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參考《穀梁傳》及《漢典》等權威來源,避免混淆其通假用法與字面組合義。
外壤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外(wài)和壤(rǎng)。
外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它由“口”和“方”兩個部首組成,拼音為wài。外表示的意思是“在内部或内部之外”的概念。
壤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它由“土”和“攵”兩個部首組成,拼音為rǎng。壤表示的意思是“土地”的概念。
外壤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七月》篇中,“外壤靡畦,春鸠鳴喈。”其中“外壤”指的是田間的土地。
外壤的繁體字是「外壤」,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外壤寫作「外禳」。
他們在外壤上耕種莊稼。
外景、外地、外表、壤地、壤土。
土地、泥土、田地。
内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