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磔的意思、攘磔的詳細解釋
攘磔的解釋
謂宰牲祈禳。攘,通“ 禳 ”。 宋 蘇轼 《和子由除日見寄》:“愁來豈有魔,煩汝為攘磔。”
詞語分解
- 攘的解釋 攘 ǎ 侵奪,偷竊:攘羊(指暴露親人的過失,語出《論語??子路》中的“耳父攘攘,而子證之”)。攘奪。攘竊。攘善(掠人之美)。 推,排斥:攘斥。攘除。攘夷(抵禦外國侵略)。 煩亂:攘攘(紛亂)。擾攘。
- 磔的解釋 磔 é 古代分裂牲體以祭神。 古代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磔刑。 漢字筆形之一,即“捺(?)”。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攘磔”是一個相對生僻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祭祀或驅邪儀式中。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具體用法兩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攘 (rǎng):
- 本義為排斥、排除、抵禦。如《說文解字》:“攘,推也。”引申為奪取、竊取(如“攘奪”)、捋起袖子(如“攘臂”)等。
- 在祭祀或巫術語境中,“攘”特指驅除、禳除邪祟、災禍、不祥之氣。這是一種積極的、帶有儀式性的清除行為。《周禮·天官·女祝》鄭玄注:“卻變異曰攘。”即消除災異稱為攘。
- 磔 (zhé):
- 本義指分裂牲體以祭祀。古代祭祀時,将牲畜(如犬、羊)肢解後陳列或分散,用以祭神,尤其常用于禳除風災或驅邪。《說文解字》:“磔,辜也。”段玉裁注:“凡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胸腹而張之,令其幹枯不收。”
- 引申義為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車裂)。
- 在驅邪儀式中,“磔”指将犧牲(通常是狗或羊)肢解并分散陳列于特定地點(如城門、四隅),以象征性地驅散、鎮壓邪氣或疫病。
二、“攘磔”的合成含義
将“攘”與“磔”結合,“攘磔”作為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
- 通過肢解犧牲(磔)來驅除(攘)邪祟、災殃、疫病的一種古代祭祀儀式或巫術行為。
- 它強調的是以具體的、象征性的破壞行為(磔裂犧牲)來達到禳災祈福(攘除不祥)的目的。這是一種非常古老且帶有一定原始宗教色彩的習俗。
三、具體應用與文獻佐證
- 驅疫禳災: “攘磔”最常見于古代驅除瘟疫(大傩)或風災的儀式中。人們相信通過磔裂犧牲(尤其是狗,因其在古代被認為有辟邪作用),并将其血或肢體分散在相關地點(如城門、道路),可以有效地将疫鬼或邪氣驅散、鎮壓。
- 來源參考:《周禮·秋官·犬人》記載了“凡幾珥沈辜,用駹可也。”這裡的“辜”即“磔”。鄭玄注:“辜,謂磔牲以祭也。”雖然未直接出現“攘磔”二字,但“磔牲”的行為正是“攘磔”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禳災。
- 來源參考:《史記·封禅書》記載秦德公時“磔狗邑四門,以禦蠱災。”這是“磔”用于攘除災禍(蠱災)的典型實例。
- 大傩儀式: 在歲末舉行的盛大驅鬼逐疫儀式“大傩”中,也常包含磔牲的環節。《後漢書·禮儀志》詳細記載了漢代大傩儀式的過程,其中提到“磔禳”,即“磔”牲以“禳”災。“攘磔”與“磔禳”含義相通。
- 來源參考:《後漢書·禮儀志中》:“先臘一日,大傩,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因作方相與十二獸儛。嚾呼,周遍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傩人師訖,設桃梗、郁櫑、葦茭畢,執事陛者罷。葦戟、桃杖以賜公、卿、将軍、特侯、諸侯雲。是月也,立土牛六頭于國都郡縣城外丑地,以送大寒。飨遣故衛士儀……畢,磔雞于宮及城之四門,以禳惡氣。” 其中“磔雞……以禳惡氣”即體現了“磔”與“禳”(攘)的結合。
四、總結
“攘磔”是一個專指古代禳災驅邪儀式中,通過肢解犧牲(主要是犬、羊、雞等)并将其分散陳列,以達到驅除(攘)災禍、疫病、邪祟目的的特定詞彙。它融合了“攘”的驅除之意和“磔”的分裂犧牲之形,是古代巫術與祭祀文化的重要體現。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研究古代禮制、風俗或文獻訓诂的語境中。
注:由于“攘磔”一詞在現代極為罕見,權威線上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網絡版、漢典等)的直接詞條可能有限。其釋義主要依據對“攘”和“磔”兩字的權威解釋(如《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并結合其在古代經典文獻(如《周禮》、《史記》、《後漢書》)中的具體應用語境綜合得出。以上引用的文獻記載是理解該詞曆史用法的最直接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攘磔”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基本含義與引申義
-
清除惡劣事物
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羽親攘磔之”。“攘”意為摘除,“磔”指皮膚上的病疥,合指摘去病疥,後引申為清除惡劣的人或事物,強調徹底鏟除負面影響。
-
比喻社會治理
該詞常被用于比喻政治或社會層面的整頓,如肅清腐敗勢力,體現古人對“除惡務盡”理念的重視。
二、通假用法與祭祀含義
在宋代蘇轼《和子由除日見寄》中,“攘磔”被寫作“攘通‘禳’”,意為宰殺牲畜以禳災祈福,屬于古代祭祀活動的一部分。此處“攘磔”與“禳磔”相通,反映古人通過儀式消災避禍的習俗。
三、語義差異解析
- 兩種含義差異源于語境與通假字使用:前者強調“清除”,後者側重“禳災”。
- 現代使用中,第一種引申義(清除惡劣事物)更為常見,第二種多出現于特定文獻或詩詞中。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詞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原文或蘇轼詩集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逋囚策踵谄詞令色癡聾絺冕沖襲出馬畜物錯覺大話叨冒調驗鈍丞飯粒藩嶽風筵佛牙舍利拂耳幹糞廣博翰學橫貫扈樓繼天玃如絶祀舉節舉選寇掠礦苗寬廓酪酸辣硬樂喜連輝栗子陸注馬嚼子妙鬘牡籥剽利清俐裙褲石椁四季歌素飈素管題派銅鳳馲駞托諸空言挽士骛神霧眼烏羊橡膠象眼兒銷神流志蟹螺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