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敝的風氣。《後漢書·馮衍傳下》:“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眇風。” 李賢 注:“眇,微也。”
“眇風”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眇風”指衰敝的風氣,常用于形容社會或時代中逐漸衰微的世俗風尚。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馮衍傳下》:“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眇風。”此句意為“弘揚道德的光輝,匡正衰敗時代的不良風氣”。
從語境看,“眇風”多用于描述需要被糾正的負面社會現象,隱含對道德或文化衰落的批判。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眇風”,僅在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可能出現。例如在仿古文體中,可用于比喻式表達社會問題,如:“當今浮華之眇風,需以良俗匡正。”
由于該詞罕見,具體解讀需結合上下文。若需更深入分析,建議查閱《後漢書》原文及相關古籍注疏。
标題:《眇風》的意思
眇風(mǐao fēng)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
1. 眇:這是一個表示“微小”的漢字,它是由“目”和“少”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目”是指眼睛,“少”則表示少量。所以,眇表示非常微小或細小。
2. 風:這個漢字是由“風”部和“幾”部組成。在古代漢字中,“風”部指的是風的本義,表示空氣的流動。而“幾”則表示少量或幾乎沒有。因此,“風”在這裡表示微風或輕微的氣流。
結合以上解釋,眇風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微小的風或微風。
根據漢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看:
1. 眇的部首是目,它的筆畫數為5。
2. 風的部首是風,它的筆畫數為8。
總的來說,眇風的組合一共有13畫。
關于眇風這個詞的來源,它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武志真傳》一書中,用來形容韶華易逝、時光匆匆的意境。
在繁體字中,“眇”和“風”的形狀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眇有時會做一些變形,比如在《說文解字》中,眇的形狀較為扁平,而在《康熙字典》中則更接近現代的形狀。
以下是關于眇風的一些例句:
1. 往事如眇風,轉瞬即逝。
2. 春姑娘輕輕走來,帶着眇風拂過山野。
組詞:眇風中的“眇”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眇目(微小的眼睛)、眇精(微小的精神/能力)等。
近義詞:微風、輕風。
反義詞:狂風、暴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