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儒的意思、俗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儒的解釋

淺陋而迂腐的儒士。和“大儒”、“通儒”相對。《荀子·儒效》:“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漢書·元帝紀》:“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唐 李賀 《五粒小松歌》:“主人壁上鋪州圖,主人堂前多俗儒。” 清 黃遵憲 《雜感》詩之二:“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俗儒”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通常指學識淺薄、思想迂腐的儒士,與“大儒”“通儒”形成對比。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指學識淺薄、思想迂腐的儒士,尤其指那些拘泥于表面形式、缺乏真知灼見的讀書人。

  2. 反義詞與近義詞

    • 反義詞:大儒、通儒(指學識淵博、思想通達的儒者)
    • 近義詞:陋儒(同樣表示淺陋的儒士)。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用例

  1. 儒家經典中的批判

    • 《荀子·儒效》将俗儒描述為“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批評他們盲從權貴、缺乏獨立思想。
    • 《漢書·元帝紀》稱其“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點明他們脫離現實、盲目崇古的弊病。
  2. 後世文人的引用

    • 唐代李賀在《五粒小松歌》中諷刺“主人堂前多俗儒”,暗喻權貴門客的庸俗迂腐。
    • 清代黃遵憲、明代李贽等學者也多次批判俗儒“穿鑿附會”“文過飾非”的行為。

三、深層特征

  1. 思想局限
    俗儒往往機械遵循經典教條,缺乏對儒家“仁、義、禮、智”核心價值的實踐,僅追求形式化的禮教。

  2. 功利傾向
    部分俗儒熱衷名利,如《後漢書》提到他們“憙非毀俗儒”,反映其攀附權勢、排斥異己的世俗化表現。


四、現代視角

當代語境中,“俗儒”可用于形容教條主義或脫離實際的知識分子。例如李贽批判的“以經書文過飾非”現象,與現代社會某些學術功利化問題仍有相似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荀子》《漢書》等原典,或參考滬江詞典、查字典等工具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俗儒

《俗儒》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俗”和“儒”分别是詞語的部首。下面分别解釋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俗”字,由“人”和“口”兩個部首構成。它的拆分部首“人”表示與人相關的事物,而“口”則表示言語或聲音。筆畫上,“俗”字共有9筆。

“儒”字,它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口”構成。與“俗”字類似,“人”部首表示人物,而“口”部首表示言論。在筆畫上,“儒”字總共有13筆。

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構成了《俗儒》這個詞,它來源于古代文化。在古代,儒家學派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學派之一,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俗儒”則指的是與儒家學說相對立的一類人,他們沒有接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思想觀念更貼近于俗世,注重世俗的利益。

在繁體字中,“俗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俗儒》中的“俗”字為例,古時候它的寫法是“數”、“戌”的組合,其中“數”表示人的才能或情操,而“戌”表示撇棄或輕視。而“儒”字在古代寫法中則為“儒”和“古”的組合,其中“儒”表示教育學問,而“古”則表示古代。

以下是使用《俗儒》進行組詞的例子:

- 俗儒思潮

- 俗儒心态

與“俗儒”相關的近義詞有:“庸俗”、“粗俗”、“淺薄”;反義詞則有:“儒雅”、“高尚”、“文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