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情況;實際狀況。 漢 王充 《論衡·驗符》:“太守以下思省詔書,以為疑隱,言之不實,苟飾美也,即復因卻上得黃金實狀如前章。”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 曾 怒為所賣,乃密奏 夷簡 贓私,壞公朝綱紀。上乃詰 曾 實狀, 曾 素不知主名,不能對。” 梁啟超 《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其對于現政府之塗飾敷衍瞀亂橫恣叢怨釀亂之實狀,皆已痛切敷陳,不遺餘力。” 孫犁 《秀露集·讀<蒲柳人家>》:“力求按生活實狀,自然描述,是其風格之長。”
“實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í zhuàng,其核心含義為真實情況或實際狀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實狀”從古至今均用于強調事物的真實性,既見于曆史文獻,也適用于現代分析。其權威解釋可參考《論衡》《儒林公議》等典籍及百度百科。
實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實”和“狀”兩個字組成。其中,“實”是指真實、實際的意思;“狀”則表示狀态、形狀的意思。
部首和筆畫:
“實”字的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9。
“狀”字的部首是“犬”,總筆畫數為7。
來源:
“實狀”一詞在古代書法中是非常常見的一個詞語,出現頻率較高。該詞語常被用來描寫真實的狀态或形态。
繁體:
“實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實狀”兩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稍有不同,主要表現在字形上有一些變化。
例句:
1. 我們需要了解事情的實狀,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斷。
2. 他描述了他所見到的實狀,讓我們對情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組詞:
實際、實情、實話、實在、狀況、狀元、狀告、狀況、狀遠等。
近義詞:
真相、真實、現實、形态等。
反義詞:
虛僞、虛實、虛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