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mily of grandmother and grandfather on mother's side]∶指外祖父、外祖母家
(2) [extra family]∶舊社會已婚男子在自己原來的家以外另成的家
(3) [women in extra families]∶與已婚男子另外成家的婦女
(4) [married woman's parent's home;wife's maiden home]∶女子出嫁後稱娘家為“外家”
(1).泛指母親和妻子的娘家。《東觀漢記·吳漢傳》:“﹝ 吳漢 ﹞嘗出征,妻子在後買田業。 漢 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以分與昆弟外家。”《晉書·魏舒傳》:“﹝ 魏舒 ﹞少孤,為外家 甯氏 所養。 甯氏 起宅,相宅者雲:‘當出貴甥。’外祖母以 魏 氏甥小而慧,意謂應之。”
(2).指外戚。《史記·呂太後本紀》:“ 呂氏 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後漢書·崔駰傳》:“ 漢 興以後,迄于 哀 平 ,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 李賢 注:“外家,當為後家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謂自古戚裡侵權,便為衰世之象;外家幹政,即是亡國之本。”
(3).女子出嫁後稱娘家為外家。《資治通鑒·梁簡文帝大寶元年》“犯者刑及外族” 元 胡三省 注:“男子謂舅家為外家,婦人謂父母之家為外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先太夫人外家 曹 氏,有媪能視鬼。”
(4).指男子于正妻之外在别處所置之妾。 梅阡 《駱駝祥子》第一幕:“這些日子老爺子又弄了個‘外家’,還瞞着我,當我不知道呢!” 趙孫诒 《遣興錄》:“你父親在世之時有一個外家,老身就是你父親的外老伴兒。”
(5).謂儒家六經以外的傳記雜說等。《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臣幸得以經術為郎,而好讀外家傳語。” 司馬貞 索隱:“ 東方朔 亦多博觀外家之語,則外家非正經,即史傳襍説之書也。”
(6).指外家拳。《兒女英雄傳》第六回:“武當拳是 明太祖 洪武 爺留下的,叫作‘内家’;少林拳是 姚廣孝 姚少師 留下的,叫作‘外家’。” 陶成章 《浙案紀略》:“當 明 之世,有 少林寺 者,聚徒傳拳術,名聞海内,稱曰外家。”參見“ 内家拳 ”。
“外家”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具體釋義如下:
外祖父母家
指母親或妻子的娘家,即外祖父、外祖母的家族。例如《晉書·魏舒傳》中記載魏舒被外家撫養。
已婚男子的外室家庭
舊社會指已婚男子在原有家庭外另立的家庭,或與該男子共同生活的女性(如妾室)。例如“外家”可指代這類家庭或女性成員。
外戚
特指皇族中後妃的家族,如《後漢書》中“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即指外戚幹政。
女子出嫁後的娘家
女子婚後稱自己的原生家庭為“外家”。例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提到“婦人謂父母之家為外家”。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代文獻、社會學及武術領域的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東觀漢記》《晉書》等原始文獻。
《外家》是一個常用詞,一般用來指代不同宗派、學派或流派之間的差異。外家與内家相對應,指的是同一個領域内不同的學術、學問或者思想流派。
《外家》的部首是“人”,它表示這個詞與人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0。
《外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學說。在儒家思想中,内家代表的是經典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正統學派;而外家則指其他學派、思想或學問流派。
《外家》的繁體字為「外家」。
在古時候,外家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的觀點和傳統學派相去甚遠,可以歸為外家。 2. 這本書介紹了不同宗教的外家思想,對于理解宗教多樣性非常有幫助。
外家可以作為主語或謂語與其他詞組合,常見的組詞有:外家學派、外家觀點、外家文化等。
外家的近義詞可以是:其他學派、其他觀點、異端等。 外家的反義詞可以是:内家、正統學派、傳統觀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