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勇猛的戰士。語出《書·牧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 唐 楊巨源 《寄申州盧拱使君》詩:“領郡仍聞總虎貔,緻身還是見男兒。” 唐 李商隱 《韓碑》詩:“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衆猶虎貔。”
“虎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典文獻及現代釋義綜合解析如下:
“虎貔”源自《尚書·牧誓》中的“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這裡的“虎”和“貔”均為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象征勇猛無畏。本義指代兩種兇猛的野獸,後引申為比喻勇猛的戰士或軍隊。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韓碑》中寫道:“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衆猶虎貔”, 用“虎貔”形容将士的骁勇善戰。楊巨源《寄申州盧拱使君》也提到“領郡仍聞總虎貔”,進一步強化了其軍事象征意義。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力量與勇猛,如形容精銳部隊或傑出人物。例如:“這支隊伍如虎貔般勢不可擋。”
以上解釋綜合了《尚書》、唐詩及多部詞典定義(詳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虎貔(hǔ pí)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秘動物,也被稱為“虎面獸”。虎貔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形象,它被描繪為一隻體型強壯、腳掌有利于攀爬的動物,頭部則長有虎的面部特征。
虎貔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虍”部,右邊是“豕”部。其總共擁有12個筆畫。
虎貔這一詞來源于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虎被視為帝王的象征,代表着勇猛和力量,而貔則象征着威嚴和神秘。将這兩者合而為一,形成了虎貔的形象。
虎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虎貔”。虎的部分保持不變,貔的部分則保留了其獨特的形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中,虎貔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虎字中的“虍”部分曾寫作“虎”字下方多一橫的形式,而貔字中的“豕”部分曾寫作“豕”字豎起來的形式。
1. 傳說中,有一隻兇猛的虎貔守護着那座神秘的山峰。
2. 他的堅毅和勇氣讓他看起來像一隻遠古的虎貔。
1. 虎嘯貔躍
2. 虎紋貔貅
虎狼
貔貅
溫和
柔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