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鹿挺 ”。《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後以“鹿鋌”比喻為赴險犯難。 清 顧炎武 《答徐甥公肅書》:“強者鹿鋌,弱者雉經。”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穆富二将》:“ 川 楚 教匪竊發,鹿挺獸駭,蔓延三省。”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不速作轉計,鹿鋌魚爛,即在目前。”
“鹿铤”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鹿铤”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铤而走險,急何能擇!”
“鹿铤”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題材創作。需注意其特定語境,避免誤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清代學者注疏。
《鹿铤》這個詞指的是打獵時裝在箭上的銅制尖針。它用于射擊鹿類動物時,能夠使獵人更加準确地擊中目标。
《鹿铤》的部首是鹿(lu4),它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與鹿相關的事物。拆分的筆畫是12畫。
《鹿铤》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射義》中。在古代,狩獵是貴族們展示自己身份和技巧的一種活動,使用鹿铤是獵人們提高射擊命中率的工具。
《鹿铤》的繁體字為「鹿鋌」。
在古代漢字中,「鹿铤」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了現代的形态。
1. 獵人用鹿铤射中了一隻大鹿。
2. 他的箭矢上裝有鋒利的鹿铤。
1. 鹿角: 鹿的角;
2. 铤子: 指小鐵制尖錐,也有指用鐵釘整修器物的工具;
3. 鹿茸: 鹿的角茸毛,具有藥用價值。
《鹿铤》的近義詞包括「箭垛」、「射矢」。
《鹿铤》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