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辟佛的意思、辟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辟佛的解釋

斥佛教,駁佛理。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四:“ 永叔 不識佛理,強闢佛;不識書,強評書。” 清 鄭燮 《焦山讀書寄四弟墨》:“況自 昌黎 闢佛以來, 孔 道大明,佛焰漸息。帝王卿相,一遵六經四子之書,以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此時而猶言闢佛,亦如同嚼蠟而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果為 孔子 ,可以闢佛, 顔曾 以下弗能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辟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pì fó,其核心含義為“斥佛教,駁佛理”,即批判或排斥佛教思想。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辟”的含義
    此處“辟”通“闢”,讀作pì,意為“駁斥、排除”,而非“開辟”(bì)。例如,韓愈《原道》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即體現對異端思想的排斥。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 該詞常用于儒家學者對佛教的批判。如明代王世貞批評歐陽修“不識佛理,強辟佛”(《藝苑卮言》),清代鄭燮提到韓愈(昌黎)辟佛後“孔道大明,佛焰漸息”(《焦山讀書寄四弟墨》),均體現了儒家維護正統、排斥佛教的立場。
    • 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進一步指出,辟佛需以深刻理解為基礎,否則“如同嚼蠟”。

二、與“辟支佛”的區别


三、思想史上的意義

中國古代思想家如韓愈、宋明理學家等常以“辟佛”維護儒家正統,認為佛教“不事生産”“悖離倫常”。這一争論貫穿唐宋至明清,反映了儒釋思想沖突與交融的曆史背景。


四、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現代漢語中,“辟佛”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曆史研究,指代特定曆史時期的思想運動,日常使用較少。需注意結合語境,避免與佛教術語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的辟佛觀點(如韓愈、歐陽修等),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思想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辟佛

辟佛是指消除或摒棄佛教的意思。辟佛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辟和佛。

辟的部首是辛,辟的筆畫數為8。辟的意思是除去、克服、消除。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辟的寫法為辟。

佛的部首是亻,佛的筆畫數為7。佛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稱號,也指佛教。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佛的寫法為佛。

辟佛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道教和儒家對佛教的抵制。在道教和儒家的觀念中,佛教的教義和信仰與他們的思想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将佛教視為異端邪教,希望消除或摒棄佛教的影響力,于是形成了辟佛的概念。

辟佛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避佛。避的部首是辶,避的筆畫數為14。避的意思是躲避、回避。辟佛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中文中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辟和佛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這是由于漢字的書寫形式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古代漢字的字形形狀較為複雜,與現代漢字有所區别。

例句:他渴望辟佛的教義,轉向儒家思想。

組詞:辟邪、辟謠、辟谷、辟除、佛塔、佛經、佛陀。

近義詞:摒棄佛教、避佛教。

反義詞:信仰佛教、尊奉佛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