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塵的意思、同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塵的解釋

(1).謂如灰塵之混雜異物。比喻混一、統一。語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魏源 本義:“以塵之至雜而無所不同,則於萬物無所異矣。” 三國 魏 曹植 《帝堯贊》:“克平 共工 ,萬國同塵。”

(2).比喻與萬物一體。 唐 錢起 《題秘書王迪城北池亭》詩:“從宦辭人事,同塵即道心。”

(3).比喻混同于塵俗,不立異趣。 唐 楊炯 《益州新都縣學碑》:“道尊德貴,挫鋭同塵。”

(4).同路;同行。 晉 楊方 《合歡》詩之二:“來與子共迹,去與子同塵。” 南朝 宋 顔延之 《陶徵士诔》:“雖今之作者,人自為量,而首路同塵,輟塗殊軌者多矣。”

(5).指混同;混雜其中。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故廣車不能脅其轍以苟通於狹路;高士不能撙其節以同塵於隘俗。” 宋 司馬光 《孟嘗君歌》:“門下紛紛如市人,鷄鳴狗盜亦同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同塵"一詞源自道家哲學經典《道德經》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在漢語詞典釋義體系中包含三層核心要義:

一、字面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混同于塵俗",其中"同"作動詞解,意為混同、融合;"塵"指世俗塵埃,喻指紛擾的塵世生活。該詞組的表層語義指向主動融入世俗環境的行為狀态。

二、哲學引申義 《辭源》引用河上公注"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争,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強調道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這體現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大隱于市"的智慧,主張智者在保持内在澄明的同時,不刻意彰顯與世俗的差異。

三、文學應用語境 據《古代漢語詞典》記載,該詞在古典文學中衍生出兩種應用維度:①文人自況時表示"不露鋒芒的處世态度",如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的隱逸實踐;②用作謙辭表達"隨俗浮沉",見于宋代蘇轼與友人書劄中"某凡材陋質,敢望同塵"的自謙表述。

現代漢語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釋義範圍擴展至"與普通民衆共同生活"的社會學概念,常與"和光"構成四字格成語,用以形容消除階層隔閡的社會融合狀态。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大詞典》指出,該詞在當代多用于形容知識分子深入基層的社會實踐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同塵”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在《老子》中首次提出,後衍生出多層哲學和文學意蘊。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本源含義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本義指與光芒調和、與塵垢混同,強調消除對立、包容萬物的統一性。魏源解釋為“以塵之至雜而無所不同,則于萬物無所異矣”。

  2. 哲學延伸

    • 與萬物一體:如唐代錢起詩雲“同塵即道心”,體現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 處世态度:指不标新立異、混同世俗的謙和姿态,如楊炯《益州新都縣學碑》中“挫鋭同塵”的表述。
  3. 文學化應用

    • 政治統一象征:曹植《帝堯贊》以“萬國同塵”比喻天下歸心。
    • 同行共處之意:後引申為共同經曆世俗生活,如“同路共塵”的表達。

此詞在現代常以成語“和光同塵”出現,表達韬光養晦、與世無争的智慧,被廣泛應用于文學、哲學乃至管理學領域。其多義性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演變中内涵的豐富延展。

别人正在浏覽...

拜氈報恩寺摽辟鼈燥并聯博見潮汐發電辰牌楚蘭春台詞名摧殄盜課邸肆渡假二次三番方府方始焚典坑儒佛曲公葬害口亥時橫眉怒目後身繪卷回頭是岸糊裡糊塗膠庠竭誠盡節禁錢九駿空相姱嫭礦夫款矻理鬓籬帳輪崇馬牌明谕内屋篇條栖處清歡凄悄柔民散親山巒審冊式微手靈炭精棒天清日白投果鍮石頽壖托鳳攀龍蕪昧纖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