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tter of honor;matter of principle]∶高尚的節操
(2) [important feast]∶重要的節日
(1).基本的法紀;綱紀。《左傳·昭公元年》:“國之大節有五,女皆奸之。畏君之威,聽其政,尊其貴,事其長,養其親,五者所以為國也。” 晉 陸機 《豪士賦》:“人主操其常柄,天下服其大節。” 唐 王勃 《拜南郊頌序》:“觀天地之至道,考皇上之大節。”
(2).指基本的法則。《淮南子·說林訓》:“冬有雷電,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勢不易,小變不足以妨大節。”
(3).關系存亡安危的大事。《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何晏 集解:“大節,安國家,定社稷。”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但遇到大節臨頭的時候,你卻要絲毫也不苟且、不遷就。”
(4).臨難不苟的節操。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忠義》:“ 姚思廉 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 陳毅 《紀念*********同志殉難三十周年》詩:“就義從容甚,大節凜不辱。”
(5).高遠宏大的志節、節概。《後漢書·馬援傳》:“﹝ 劉秀 ﹞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 高帝 同。” 宋 蘇轼 《伊尹論》:“辨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者也。” 章裕昆 《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公諱 楚藩 ,字 青雲 , 湖北 鄂城 人也。性豪爽,有大節。”
(6).指品德操守的主要方面(對小節而言)。《宋書·王玄谟傳》:“ 玄謨 雖苛剋少恩,然觀其大節,亦足為美。”《明史·趙時春傳》:“大臣宜待以禮,取大節,略小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權臣奢儉》:“然大臣臧否,自當論其大節,初不在奢與儉也。”
(7).重要的節日。 宋 王楙 《野客叢書·大節七日假》:“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七日假。”
大節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權威角度闡釋:
釋義:
指農曆中标志季節更替或農事活動的關鍵時間節點,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節氣,或社會公認的重要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
典源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将“大節”釋為“重要的節氣或節日”。這一釋義可追溯至古代曆法文化,如《禮記·月令》對節氣與農事、祭祀關聯的記載。
釋義:
強調人在重大原則問題(如國家利益、民族大義、道德底線)上表現出的堅定立場和崇高品格,與“小節”(生活細節)相對。
典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項,引《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指面臨安危存亡關頭仍堅守節操。宋代陸遊《跋李莊簡公家書》中“大節凜然”亦屬此類用法。
釋義:
古代禮樂中,指樂曲或儀式流程中起主導作用的關鍵節奏部分,統領全篇結構。
典源依據:
《周禮·春官·大司樂》載“以六律、六同……以為大節”,鄭玄注:“大節者,謂宮商等主要音律節點。” 此義現代雖少用,但屬漢語詞義的曆史層積。
“大節”的釋義需緊扣語境:
三者共同構成該詞的完整語義體系,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文化深度。
“大節”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法紀與綱紀
指國家或社會的根本法則與秩序。如《左傳》提到“國之大節有五”,強調對國家治理至關重要的五項原則。
存亡安危的大事
涉及國家、民族命運的關鍵事件。《論語》中“臨大節而不可奪”即指面對重大考驗時堅守立場。
臨難不苟的節操
特指在生死危難中表現出的高尚品德,如《論語》中“托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的擔當精神。
品德操守的主要方面
相對于“小節”,指個人道德的核心部分,如誠信、忠義等。
重要節日
傳統語境中可指代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昭公元年》《論語·泰伯》等典籍原文。
杯桊标準件诐術擘繭酬诘邨鷄大謀大一統鲽鹣嫡父頓抑二楚惡首法杖沸熱豐康謌誦害碜號訴黃魚車回爐複帳嚄咋見光交疏機明卷鋪蓋軍班硠磕量尺寸糲飰淩持淩淩靈席落荒南北史排檠皮包巧心凄寒起今青樓蜷嵼曲諱三貞五烈善兵傷身剩粉聖通審曲面埶守節蜀雓孫絡探符淌口水湯沐邑鮮緊蕭斧笑窩謝賦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