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伐叛的意思、伐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伐叛的解釋

讨伐叛逆。 晉 劉琨 《勸進表》:“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攝不類,杖大順以肅宇内。” 唐 杜甫 《歸夢》詩:“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伐叛"是一個古漢語固定搭配,其核心含義指征讨、讨伐叛逆者或背叛者。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典籍的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征讨叛逆

    • "伐叛"指使用武力手段讨伐、平定叛亂或背叛的行為。它強調中央政權或正義一方對不臣服、反叛勢力的軍事行動。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 2 版,第 355 頁 “伐” 字條下相關義項及例證。
    • 其結構為動賓關系:"伐"意為攻打、征讨;"叛"意為背叛、反叛、叛亂。組合起來即"讨伐反叛"。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第 1001 頁 “伐” 字條,第 98 頁 “叛” 字條。
  2. 詞源與結構解析

    • 伐: 本義為砍伐(樹木),引申為敲擊、進攻、征讨、聲讨、功勞等義。在軍事和政治語境中,"伐"特指有道義理由的正義讨伐(常與不義的"侵"、"襲"相對)。在"伐叛"中,"伐"取其征讨、攻打之義。來源:《說文解字注》(許慎撰,段玉裁注)"伐"部;《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伐”字條。
    • 叛: 本義為背離、背叛,特指臣屬背叛君主、下屬背叛上級、脫離或反對所屬的集團、勢力或道義準則。在"伐叛"中,"叛"指叛亂者、叛逆者。來源:《說文解字注》"叛"部;《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第二版,“叛”字條。
  3. 典籍例證

    • 此詞多見于古代史書和政論,強調以武力維護秩序和正統。例如: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伐叛刑服,治平之要。” (意為:讨伐叛逆者,懲罰不服從者,是治理天下達到太平的關鍵。)來源:《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晉書·宣帝紀》:“天子在外,内起甲兵,伐叛讨逆,臣職也。” (意為:皇帝流亡在外,國内起兵,讨伐叛逆,是臣子的職責。)來源:《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伐叛”是一個具有特定政治和軍事色彩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以正義或正統的名義)出兵讨伐背叛者或叛亂者。它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君臣綱常、政治秩序和武力平叛行為的觀念。

網絡擴展解釋

“伐叛”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fá pàn,其核心含義是讨伐叛逆,指對叛亂或背叛行為進行軍事或政治上的鎮壓和打擊。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伐”(讨伐、攻打)和“叛”(叛亂、背叛)組成,合指通過武力或政治手段平定反叛勢力,維護統治秩序。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 在古代文獻中,“伐叛”常用于描述中央政權對地方叛亂勢力的征讨。例如,晉代劉琨在《勸進表》中提到“柔服以德,伐叛以刑”,強調以德治民的同時,用武力懲治叛亂。
    • 唐代杜甫《歸夢》詩中“伐叛已三朝”則反映了當時對長期平叛行動的總結。
  3. 現代引申
    雖然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伐叛”仍可比喻對破壞社會秩序或挑戰權威行為的制止,如打擊犯罪集團或極端組織。

  4. 相關成語與表達
    與“伐叛”相關的詞彙包括“讨逆賊”“平叛亂”等,而類似成語如“招降納叛”“離經叛道”則從不同角度涉及“叛”的概念。

“伐叛”強調對叛逆行為的強力回應,兼具曆史厚重感與現代適用性。如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左傳》或古代政論中的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謗誣嬖愛瓟瓜布白不逞倉玉暢春園騁能床敷春廪叢夥德心德曜獨有千秋封歲扶老高哲革盆桄麪果的孤嗣候道胡服騎射甲拆劍首結伴接續九執舉世聞名亢宗子克羅地亞賴皮賴骨鄰村落落酡酡甯死不辱濘滞青蓮冠诠度曲謝軟痛三希堂上檻深化改革審慎行事侍話嗣紹酸子瑣碌談演田界挺敵突貫土貨未便物音物隱無主相安相受相斫書小來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