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蟊賊的意思、蟊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蟊賊的解釋

(1) [grain-destroying insects;termite;vermin]∶吃禾苗的兩種害蟲

去其螟螣,及其蟊賊。——《詩·小雅·瞻卬》

我有蟊賊,岑君遏之。——《後漢書·岑彭傳》

(2) [a person harmful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比喻危害國家或人民的人

蟊賊内讧。——《詩·大雅·召旻》

詳細解釋

(1).吃禾苗的兩種害蟲。《詩·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 毛 傳:“食根曰蟊,食節曰賊。”《東觀漢記·徐防傳》:“京師淫雨,蟊賊傷稼穡。” 宋 胡錡 《耕祿稿·拟力田诏》:“爾郡國循行阡陌,宜究民恫,以劭農為急,若有蟊賊癢而稼者鋤之。”

(2).喻危害人民或國家的人。《詩·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賊内訌。”《後漢書·岑彭傳》:“我有蟊賊, 岑君 遏之。” 李賢 注:“蟊賊,食禾稼蟲名,以喻姦吏侵漁也。” 柯靈 《香雪海·春節書紅》:“‘ * ’是黨的蟊賊,國家的禍水,人民的死敵, 中華 民族的敗家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蟊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名詞,其語義發展經曆了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召旻》:"蟊賊蟊疾,靡有夷屆",其本義指兩種農業害蟲:"蟊"為食苗根的害蟲,"賊"為食苗節的害蟲。漢代鄭玄在《毛詩箋》中注解:"蟲食苗根曰蟊,食節曰賊",印證了這一原始含義。

在語義擴展過程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蟊賊"逐漸演變為對危害國家或人民之人的貶稱,特指那些暗中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衆利益的惡人。這種比喻用法在先秦典籍中已見端倪,如《左傳·成公十三年》将晉國稱為"諸侯之蟊賊",即用害蟲比喻危害盟國的勢力。

從構詞法分析,"蟊賊"屬于同義複詞結構,二字皆取害蟲之義。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蟊賊連文,謂害苗之蟲也",揭示了其構詞理據。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與"國之大患""社會毒瘤"等短語搭配使用,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

在語法功能方面,《古代漢語虛詞詞典》顯示,"蟊賊"既可作主語(如"蟊賊内讧"),也能充當賓語(如"鏟除蟊賊"),其詞性以名詞為主,但在明清小說中偶見形容詞用法,如"蟊賊行徑"的表述。這一發展軌迹體現了漢語詞彙由單音向複音演進的曆史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蟊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áo zéi,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詞本義

  1. 蟊的本義
    “蟊”是形聲字,由“䖵”(昆蟲)和“矛”組成,專指危害農作物的害蟲,特指食稻根的蟲類(如蝗蟲的一種)。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到:“蠿蟊也,食根曰蟊”,說明其破壞性集中于農作物根部。

  2. 蟊賊的原始含義
    指吃禾苗的兩種害蟲:

    • 蟊:食根的蟲;
    • 賊:食禾苗莖節的蟲。
      例如《詩經·小雅·大田》中記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描述古人驅蟲護農的場景。

二、比喻意義

“蟊賊”後來引申為比喻危害國家或人民的人,常見于古代文獻:

  1. 用于批判奸臣或貪官
    如《後漢書·岑彭傳》提到“我有蟊賊,岑君遏之”,以蟊賊代指禍國殃民的官吏。
  2. 形容社會敗類
    現代用法中,可指貪污腐敗者或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人,如“社會蟊賊”。

三、與現代詞彙的區别


四、古籍與例句

  1. 《詩經·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賊内讧。”
  2. 《三國演義》:“其他皆漢之蟊賊,卻都恃強侵占地土。”

“蟊賊”既是具象的農業害蟲,也是抽象的負面象征,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權威釋義可參考《說文解字注》《詩經》等古籍,或現代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鞍甲柏人變子撥發草衣士稱玩重光累洽賜用大鴻等價交換風蝶負失複原官身祗候還心願化益見到焦點季絹機女近禦俊壯龛鬖珂衛狼飡虎咽牢實寮檐犁镵領峤六陳鋪六駿留司洛神馬角生馬足車塵梅雪膜呗鬅頭跣足飄鼓譬由鉛田蹊蹻青豆清允窮鳥歸人鮂鲉诠旨肉林入味水味肅膺佗鄉頹放望禮望磚未成冠無心雲霞旟戲班子諧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