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繪有圖畫的屏風,軟障。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李益 詩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畫為圖障。”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敕下後,人置被袋,例以圖障、酒器、錢絹實其中,逢花即飲。” 宋 張先 《河滿子》詞:“遊舸已如圖障裡,小屏猶畫 瀟 湘 。”
“圖障”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繪有圖畫的屏風或軟障,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例如: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通過圖示、繪畫來傳達信息或解決障礙()。但這一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國史補》《唐摭言》等古籍(來源:、)。
《圖障》(tú zhàng)一詞,意為“由圖案、圖畫組成的屏障”。其中,“圖”指圖案、圖畫,“障”指屏障、阻擋。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圖(tú,部首:⺆)和障(zhàng,部首:阝,筆畫:7)。圖的部首是兩點水,障的部首是阝。
《圖障》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通,其中的“圖”和“障”都是常見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詞。”圖“一字的繁體寫法為“圖”,而“障”一字的繁體寫法為“礃”。古時候漢字書寫中,“圖”在《康熙字典》中還有其它一些不常見的寫法,如“圖”、“圖”、“図”等。
1. 這幅畫在台前起到了一個圖障的作用,讓人們無法窺探台後的秘密。
2. 他在家裡懸挂了很多圖障,以遮蔽窗外的視線。
與“圖障”相關的詞語有:
1. 屏風 (píng fēng):用于擋風、隔斷、裝飾的屏風。
2. 護欄 (hù lán):用于阻隔交通、保護人行道等的護欄。
與“圖障”近義詞有:
1. 屏障(píng zhàng):具有隔絕、阻擋作用的屏障。
與“圖障”反義詞有:
1. 通透 (tōng tòu):無物理或視覺阻隔的;不遮擋、不阻礙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