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ive, support]∶贈與;給人錢財幫助
赍發路費
(2) [send; dispatch]∶派遣
太夫人令孫權赍二人送。—— 元·佚名《三國志平話》
亦作“賷發”。 1.資助;打發。 元 關漢卿 《金線池》楔子:“賢弟且休去,略住三朝五日,待老夫賷發你一路鞍馬之費,未為遲也。”《水浒傳》第二回:“收拾些人事盤纏,賫發 高俅 回 東京 。”《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将這傘權為槍棒,撇個架子。一般有個喝采,賫發幾文錢,将就買些酒飯用度。”亦指饋贈的錢財物品。《水浒傳》第四三回:“ 曹太公 又請問道:‘不知壯士要将這虎解官請功,隻是在這裡讨些賫發?’”
(2).發送。 清 蔣士铨 《桂林霜·叛噬》:“本帥即刻提兵出城,向三十裡外,安下營寨,一切公文移會,不得賷發,俱送本帥拆看。”
齎發:1.齎,通“ 資 ”。資助。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二折:“你齎發呵!與那個陷本的商賈。你齎發呵!與那個受困的官員。你齎發呵!與那個薄落的書生。”《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這倒是先生齎發了小生,這恩德怎敢有忘?”
(2).指資助的錢物。
“赍發”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攜帶財物并給予”的動作。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赍”指攜帶、持贈,“發”有送出、啟程之意,二者組合後形成以下三層含義:
財物資助
指以錢財物資助他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對遠行者的經濟支持。例如《水浒傳》第十回描寫林沖獲贈“銀兩赍發他”,體現該詞的資助屬性。
派遣啟程
含督促啟程的意味,如《警世通言》中“赍發小官人往京”,既包含盤纏資助,也暗含催促動身的語境。
公文傳遞
在行政文書中特指攜帶公文出發執行公務,如《唐六典》記載驿使“赍發符券”,強調官方憑證的攜帶責任。
該詞的古今用法差異值得注意:現代漢語中多保留“資助啟程”的文學性表達,而“公文傳遞”的行政用法已逐漸被“派發”“遞送”等詞替代。發音需注意“赍”讀作jī,常被誤讀為“赍(zī)”。
“赍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遠行者或需辦事者的經濟支持,如資助盤纏、路費,或打發某人離開。例如《古今小說》中街頭賣藝者獲“赍發幾文錢”維持生計。
3. 詞義延伸 亦可指代饋贈的錢財本身,如“收受赍發”中的財物含義。
4. 詞源關聯 “赍”本意為攜帶、持送,“發”有送出之意,組合後強化了“資助并送行”的雙重動作。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參考。如需具體例句分析,可結合《金線池》《水浒傳》等原文進一步考察。
霸池白圭之玷備足徧報補殘守缺財求攢簇殚精竭力丹丘生大章車電掃地裡洞辟阏遏反撥浮訛幹凈土感痛格扇公教貫序龜貝還醒盒子黃甘家寶谏郎監戰較對敬奉金虎台極孝困坷癞漢指頭攬抱落頭流晖論用馬大哈沒下颔的話腼慙面見牧區迫不及待竊議青島齊女門氣吞袪衣受業瑞霭儒吏事宦石碾舒服水剩山殘庶孽輸錢檀心向馬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