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摩睺羅伽的意思、摩睺羅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摩睺羅伽的解釋

[梵語Mahoraga]人身蛇首的樂神。在佛經中常以護法神的身份出現。《法華經·序品》:“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衆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二五:“摩睺羅伽,新雲莫呼勒伽。此雲胸行神,即大蟒虵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摩睺羅伽(音譯自梵語Mahoraga),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中的一類神祇,漢語意譯為“大腹行”“地龍”或“蟒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與音義溯源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摩睺羅伽”為梵語音譯詞,由“摩睺”(Mahā,意為“大”)與“羅伽”(uraga,意為“腹行類”,即蛇、蟒)組合而成,故直譯為“大腹行衆生”。在佛教漢譯經典中,其形象被描述為人身蛇首 或人面蛇身,居于地下,擁有掌控地脈、呼風喚雨的神力,屬畜牲道中的高階靈性存在。


二、佛教經典中的定位與職能

摩睺羅伽位列“天龍八部”第七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與緊那羅(歌神)同屬樂神體系,但職能側重不同:

  1. 護法屬性:守護佛法、震懾邪祟,如《楞嚴經》載其“能覆國土,調伏毒龍”;
  2. 音樂象征:部分經典将其與緊那羅并稱“樂神”,司職法會奏樂(《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
  3. 修行隱喻:代表衆生通過修行可脫離愚癡蛇性,證得智慧解脫(《大智度論》卷五十四)。

三、文化衍伸與藝術形象

在漢傳佛教藝術中,摩睺羅伽常以手持樂器(如琵琶)的蛇身人面像 出現(敦煌莫高窟壁畫),後逐漸融入民俗信仰。唐宋時期,“摩睺羅”演變為七夕供奉的孩童形泥偶(《東京夢華錄》),雖名稱同源,但已脫離神格,轉為吉祥象征。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文物出版社, 1984.
  3. 鸠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 大藏經刊行會, 1983.
  4. 任繼愈主編. 《中國佛教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網絡擴展解釋

摩睺羅伽是佛教中的重要神祇,其含義和形象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摩睺羅伽(梵文Mahorāga)屬佛教“天龍八部”護法神衆之一,意譯為“大蟒神”“大腹行”或“地龍”,象征無足腹行的蟒蛇類神靈。其職責是守護佛法,常以護法身份參與法會。

二、形象特征

  1. 人身蛇首:頭部為蛇形,身體為人形,部分塑像表現為頭頂盤蛇的貴族形象。
  2. 樂神屬性:手持樂器(如笙、鼓槌)或腰系花鼓,兼具音樂神職能。
  3. 負面描述:部分經典提及摩睺羅伽可能具有貪嗜酒肉、毀戒邪谄的特性,被視為“世間廟神”的化身。

三、宗教地位

四、别名與文化延伸

梵文别稱包括摩侯羅伽、莫呼勒伽等,漢譯亦作“大蟒蛇”“大胸腹行”。需注意,該詞在少數現代語境中被引申為成語,形容思維或行為違背常理,但此用法非佛教原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經典出處,可參考《法華經·序品》《慧琳音義》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黯湛邦埸便門橋伯格長長喙醇學辭金蹈海登庸鬥雞走狗短趁敦物飛幕岪岪浮磬槁坐戈旗撼天動地漢武托孤壕壍恒幹華構黃龍飲呼不給吸忽扇澆暮靜姝矜疚進辇絶瑕康歌饋飨連環保蠡測管窺栾子綠洲慢仗妙解摸量模闆濃深七孔勤役啟祯熱帶瑞象沙堆食醫水團寺庵訟怨彈簧土崩瓦解外在王忾暀暀忘形之交瓦影之魚微息鄉貫席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