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easant to the ear] 悅耳;中聽
不堪入耳
(1).悅耳;中聽。 晉 葛洪 《抱樸子·辭義》:“夫文章之體,尤難詳賞;苟以入耳為佳,適心為快,尟知忘味之九成,雅頌之風流也。” 梁 蕭統 《文選序》:“譬陶匏異器,并為入耳之娛。”《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王夫人 聽了,雖然入耳,隻是不信。” 老舍 《二馬》第二段十一:“ 馬威 越聽越覺得不入耳,抓起帽子來說:‘父親,我得去找 李子榮 。’”
(2).蟲名。即蚰蜒。
入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動詞和形容詞兩種用法,其核心含義均與“聲音進入耳朵”相關,但在具體語境中側重點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動詞用法
指聲音進入耳朵,即“被聽到”。
例:琴聲悠揚,甫一入耳便令人心靜。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卷,第987頁。
形容詞用法
形容聲音悅耳動聽,令人舒適。
例:她嗓音清亮,說話十分入耳。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05頁。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如《淮南子·說林訓》:“入耳而不煩,入目而不穢。”此處強調聲音的和諧性。後世逐漸引申出“中聽”“順耳”的褒義色彩。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423頁。
“入耳”與“悅耳”均形容聲音好聽,但“悅耳”更側重主觀感受(如“旋律悅耳”),“入耳”可兼指客觀聽覺接收(如“噪音入耳”)。
部分方言區(如吳語)中,“入耳”另有“聽話”“順從”之意,如“這孩子說話不入耳”。
來源: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321頁。
參考來源:
“入耳”是一個形容詞,表示聲音或言語聽起來舒服、順耳,容易讓人接受或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聲音悅耳、話語中聽,強調聽覺上的舒適感。例如:“樂聲入耳”“言語入耳”。
反義表達
常以否定形式“不堪入耳”出現,形容粗俗刺耳的内容。
適用對象
曆史淵源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形容文章“入耳為佳”,後擴展至聽覺感受。
類别 | 詞語舉例 | 說明 |
---|---|---|
近義詞 | 動聽、順耳、悅耳 | 均強調聽覺上的舒適感 |
反義詞 | 刺耳、逆耳、難聽 | 側重令人不適的聽覺體驗 |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完整内容。
哀毀傲然屹立泊爾捕快蠶禮槽鋼充多鼎邑對折二辂礬山水法田飛蟬崗亭槁瘠供承光天貫腦橫頭呴喻諱疾忌醫監看教誡椒坡雞濛幾種可耕地刻絲靈輀流溺忘反論旨楣棟眸瞯惄然弄馬弄清胚子辟陽之寵頃刻青森森情恕情僞秋獲容頭過身鰓蓋身邊升超神渥四平八穩隨夷天下第一關天衷通風讨信同流合汙同枕童子科違心之言柙虎樊熊香火兄弟謝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