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鸜目”。指端硯上的斑點。 宋 梅堯臣 《杜挺之贈端溪圓硯》詩:“微分鸜目瑩,尚漬墨花碧。”參見“ 鴝眼 ”。
“鸲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鸲目”亦作“鸜目”,指端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産自廣東肇慶端州)表面的天然斑點。這些斑點是硯石形成過程中礦物結晶産生的紋理,常被視為硯台品質的評判特征之一。
宋代詩人梅堯臣在《杜挺之贈端溪圓硯》中寫道:“微分鸜目瑩,尚漬墨花碧”,描述了端硯上“鸜目”斑點的瑩潤美感,側面反映古代文人對硯台紋理的審美追求。
“鸲目”與“鸜眼”含義相近,均指端硯的斑點。古代文人認為,這類斑紋不僅具有觀賞性,還可能影響研墨的效果。
端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其紋理(如鸲目)常被賦予藝術價值。此類斑點若分布得當,可提升硯台的收藏價值,成為文人雅士品鑒的對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端硯或相關詩詞引用,可查閱古籍或文房器物研究資料。
《鸲目》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眼睛有鸲鹆那樣的神采”,形容眼睛明亮有神。
《鸲目》的拆分部首是鳥字旁,由6畫組成。
《鸲目》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一篇名為《小雅·鸲鳴之什·鸲鳴》的篇章。其中描述了鸲鳥的鳴叫聲和明亮的眼睛,後來引申出“鸲目”一詞。
《鸲目》的繁體字為「鶌目」。
古時候,《鸲目》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結構也會有所改變。
1. 她那雙明亮的鸲目像兩顆明星閃耀着光芒。
2. 他一直保持着鎮定的鸲目,讓人無法看出他内心的不安。
鸲目明珠、鸲鹆啼、鸲鳴岐山
明亮的眼睛、亮晶晶的目光
暗無神采、無光彩的目光
【别人正在浏覽】